如何在30分钟内讲好一个“理想”故事,这对兄弟导演有妙招
画面里,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和一头老黄牛守在墓边,春去秋来,花开花落。

他是第一部党章的守护人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为了儿子的嘱托,他编了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将《共产党宣言》藏在儿子的衣冠冢中,并守护了二十余年。
人们猜他是否守着金银财宝,却鲜有人知,他守着儿子,也守着信仰。
在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之《守护》这一单元中,张爵谦平凡又伟大的一生,重现在观众眼前。
《理想照耀中国》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主题创作,与很多拥有宏大命题的电视剧不同,《理想照耀中国》的选题,避开了耳熟能详的高光人物,多的是观众陌生的脸孔。
《守护》如此,《第五十五封信》也是如此。

近日,影视独舌采访了赵小鸥与赵小溪两位导演,和他们一同回顾了这段奇妙的经历,展望了未来新的方向。

赵小鸥、赵小溪与总导演傅东育在一起

在《理想照耀中国》的40个故事中,《守护》和《第五十五封信》都是节奏舒缓少有冲突的两个单元。
前者对准了张人亚和张爵谦这对父子的终生等待与守护,后者则从陈毅安和李志强这对夫妻的信件入手,展现为革命献身的志士情怀。两个故事都娓娓道来,在春风化雨中击中观众的内心。
事实上,这也是两位导演用心追求的效果。
在选题上,总导演傅东育给了导演很大的自主权。每个导演在看完全部原型故事后,都可以提交5个目标选题,并最终在五个选题中,挑出两个最有火花、最能触动自己的。
在这一方面,赵小鸥和赵小溪的目标从始至终都很明确:文本先行,主题其次,情感为重。
在赵小鸥看来,主题创作于他们而言,并非是枷锁,而是积极向上的题材导向。他希望,表现形式能够有所突破,“导演拍摄一部作品,首先需要看的是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故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我们在看了40个选题之后,确定了一个标准,就是希望这个故事拍出来是好看的,是值得细品的。因为只有好看了,观众才能理解故事当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左一赵小溪、右二赵小鸥与演员林永健聊戏
在这一前提下,《守护》和《第五十五封信》进入赵小鸥和赵小溪的视线。
没有强烈的叙事风格,这两个选题更符合中国人口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像一杯茶一样,能让观众慢慢品,品到最后才会有后劲。就会知道剧中人一直说的‘红色的中国一定会出现’这句话,有多大分量。”这是赵小鸥和赵小溪渴望达到的目标。
但选择了之后,难题才真正到来。
如果说此前观众看电视剧像在看长篇小说,那么《理想照耀中国》的观感则像是一首首小诗。每集30分钟左右,篇幅精悍,体量轻盈,讲述一个或长或短的时代故事。
形式固然新颖,但这也为两位导演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如何用半小时的时长讲述一个人的几十年?如何让每一分钟的戏都有足够的信息量输出?又如何让平淡的故事也能牢牢抓住观众的视线?

“我觉得,讲述一个人横跨几十年的故事,最主要的是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机、动因和目标,旁枝末节就尽量不去讲。”在赵小溪看来,越是短的篇幅,对叙事结构和逻辑的要求就越严格。
因此,尽管有遗憾,但取舍是必不可少的。
在初版剧本中,无论是《守护》还是《第五十五封信》,编剧陈萱与胡雅婷在生活细节上都做到了饱满而真实。譬如《守护》中张爵谦和二儿子分家、村民对张爵谦行为的议论,《第五十五封信》中,李志强为孩子做小床、做衣服,还有那个牺牲的小张,都有详细的描写。

但综合考量后,赵小鸥和赵小溪还是决定忍痛割爱删掉一些“枝叶”,“因为《理想照耀中国》不像是一部电视剧,可以把许多的人物关系都展开去讲,那么我们就只要把一个人物,或是一段故事讲透就可以了。”

故事可以细水长流,但细节方面,赵小鸥和赵小溪希望能给观众带来足够细致充分、直击人心的感受。
“我们选择了建国之前的故事,其实拍摄过程反而比现代戏更复杂。”在赵小溪看来,尽管建国前有更充分的发挥空间,但种种历史细节,却比现代戏有着更高的要求,“年代的道具细节这些东西都不对的话,后面人物再怎么样去讲,观众都很难有那个时代的代入感。”
因此,即便是25分钟的短剧,赵小鸥和赵小溪所做的调研、资料搜集和实地考察,并不亚于一部长篇电视剧。

“拍《守护》的时候,去了张人亚纪念馆。不仅是要了解他的生平经历,还要去考察那个时代的一些细节。包括当时张爵谦看到的传单又是什么样,为此去史料馆查了很多样本来做参考。埋在墓碑下的《共产党宣言》到底是什么版本,刚拿到沾血的是什么样,从墓里挖出来又是什么样,都要去查证。”

如果说《守护》的准备工作是初级版本,那么《第五十五封信》的前期准备工作,则是进阶版。
剧中陈毅安与李志强的五十五封信分别是什么样的?字迹有没有变化?陈毅安在不同时期战争中的衣服是什么样的?加入共产党前后又有怎样的变化?尽管这些镜头皆是一闪而过,但历史的重量压在身上,赵小鸥和赵小溪丝毫不敢马虎。

除了查证道具之外,在拍摄《第五十五封信》之前,赵小鸥和编剧胡雅婷还去深入走访了陈毅安的后人,了解他的生平,“家里住什么样的房子,母亲是如何把他带大的,母亲口中的父亲又是什么样的。”
甚至是片头儿子陈晃明拿着老照片找修复师老袁的戏,也是他和编剧在采风调查中了解到的真实故事。后来,在总编剧梁振华的建议下,赵小鸥和赵小溪将这一段戏作为切入点,将过去与现在相连接,用今人的视角去回顾过往。

这也成为广受观众称赞的一段设计。相比于高蹈的讲述,只是想要看一眼父亲模样的儿子的讲述,平凡却极具代入感。
事实上,这样的处理,还包含着赵小溪的一些私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很偏爱余华的《活着》。那种将一个平凡人的一生娓娓道来的叙事,曾给予了他极大的触动。因此,他也希望,通过这一次机会,讲述那个时代下,普通人的苦与乐。
这一点,在《守护》中,也有所展现。比如被儿子所嘱托时,张爵谦第一反应是关心他是否受伤;在送走儿子前,还想为他揣上四个鸡蛋;在一年又一年的漫长等待中,陪伴在他身边的老黄牛也只剩下了一个铃铛……


“其实这两个单元,都是将信仰具象化为了情感。张爵谦因为父子情,才选择守护《共产党宣言》;李志强陈毅安因为爱情,才在动荡的年代里,选择了革命与等待。他们都是先有了人的感情,才让信仰有所依托。”

从最扎实的土壤中汲取养分,让《守护》和《第五十五封信》安稳地伫立在纪实性与戏剧性的平衡杆上。对此,赵小鸥和赵小溪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十分感谢身后的团队的支持与帮助。
“大家能够认同一个目标,然后不断地为它添砖加瓦,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赵小鸥和赵小溪始终认为,一部好剧的产生,需要大家在专业的基础上,将所有的信任叠加在一起。
“我们的编剧很支持我们做修改,他们同时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比如《第五十五封信》的编剧胡雅婷。她笔触细腻,案头工作做得充分,很多剧中没有拍到的小细节,她都有写到。我们一起开过很多次创作会,把难题一点一点解决,最终才呈现出这样一部作品。”

这样的创作理念,也是赵小鸥和赵小溪所渴望的。因而,他们选择与《理想照耀中国》的总编剧梁振华所带领的青春你好传媒达成了战略合作。
“《理想照耀中国》合作后意犹未尽,特别开心能跟具有原创能力和制作能力的公司合作,希望可以把我们的优势结合起来,将来创作更好的作品带给大家。”

这将会是一场双赢的合作。以创作为本位,才能三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