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CLUB·赠书 | 年轻人的“躺平”,真的只是说说而已?

01">#01
躺平,不是说说而已
最近,译文君和一些朋友聊了聊人生的种种变化。译文君发现,当代年轻人选择“躺平”,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某985高校研三毕业的硕士生,曾经以钻研学术为志业,后来认清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他放弃了原本读博的念头和去大城市发展的打算。他听从父母的建议,回到家乡考公务员。
他说,如果今后的人生与“学术”两个字还有什么关联的话,恐怕只有可能是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
从某内卷大厂逃离的程序员,在一家没有名气的公司做文职。工资比原来少了一半。按时上下班,到了业务旺季也加班,但她时隔六年终于能睡午觉了。她重新爱上阅读,享受慢慢吃饭的快乐。
她说,只要打定主意过一种低欲望的生活,收入变少也不是不能接受。
曾经为孩子的成绩忧心忡忡的“鸡血”爸爸,陪孩子经历了小升初的激烈“厮杀”之后就“顿悟”了,放下了那些执念,比如“孩子不能不如自己”。
他说,孩子的路,最后还是得他自己走。虽然还是说不出“你快乐成长就好”这种“没志向的话”,但他再也没在孩子面前提过“一定要上985啊”。
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躺平”了。

02">#02
那么,你是怎么想的呢?
你是否也曾经因为迷茫、焦虑或恐惧,选择“躺平”;亦或者是对“躺平”不屑一顾,把“躺平”的流行视作难得的机会,愈发愿意为实现某个梦想而奋力疾驰?
你如何看待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选择的呢?
“躺平“并不像字面上的那么淡泊,这个词的背后,交织着流动的欲望。
有的人因为求而不得才“躺平”,有的人“躺平”是为了继续求索。话又说回来,“主动放下”、“掌控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欲望?这些更加深层的欲望被草率地囊括为“躺平”,才会被误解、被争议。
生命本就是一团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在躺平与不躺平的尺度之间,密密麻麻刻写着个体生命的满足与痛苦。

03">#03
重温星期二的感动
关于欲望与痛苦,《相约星期二》里有一则金句:
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
说出这话的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位身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也就是俗称的“渐冻症”)的大学教授莫里。在一旁聆听他的教诲的,正是他多年以前的学生米奇。
每个周二,米奇搭乘飞机来探望莫里,而莫里则将那些“其言也善”的人生经验倾囊相授:关于如何处理我们的欲望,如何正视死亡,如何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等等……
而米奇也没有辜负莫里的期待。他将这些“最后的教诲”记录下来,写成《相约星期二》,成为影响了全球及千万人的“生命的礼物”。

莫里·施瓦茨是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在大学时,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米奇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偶然得知莫里·施瓦茨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来日无多。这时老教授所感受到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星期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这些谈话记录下来,把这件珍贵的礼物送给全世界的读者。
《相约星期二》中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主题:遗憾、死亡、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等等。
这些词语的背后,通通都是我们的存在与我们的欲望之间的抗衡,正是这种抗衡,才让这些词语成为问题,才让“躺平”与否成为问题。
我们期待看到关于“躺平”这个宽泛概念背后的、复杂独特的个体经验,我们期待听到那些关于“躺平”和“欲望”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故事,我们也想听到那些真正“躺平”的人,心境究竟如何。
如果你恰好也读过《相约星期二》,我们更想知道这本书是否带给过你共鸣?
现在就与上海译文分享你的故事,赢得精美书籍福袋(含3本以上图书)吧!
欢迎在微博或豆瓣参与活动:

同时也欢迎在评论区参与分享和讨论。
我们期待与你周二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