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惊艳的灵气角色
查看话题 >《穿普拉达的恶魔》上映十五周年 | 大拆解 9
先讲个昨天发生的故事——
昨天晚饭的时候,P先生说他收到他姐姐的一封邮件,他姐姐正在整理家族资料,发现了一份他们过世的姑奶奶手稿,讲述她在年轻的时候和她老公一起搬到佛州时候的小故事。P的姐姐就把这份手稿扫描,分享了给家里所有人。
姑奶奶在1913年从密歇根搬到佛州,然后我就读到了这一句:“I often attended the Garden Parties and Teas which Mrs. Edison held at her home on McGregor Blvd. in Ft. Myers. …”

突然想起来,这个前几年我和小燕姐还一起去过佛州的这个Ft. Myers,那边有个爱迪生和福特故居,我靠,这个Mrs. Edison原来真的是爱迪生的太太。原来P先生的姑奶奶和爱迪生夫人还是好朋友……震惊了。
P先生平时看起来呆呆的一个普通美国白男,偶尔和他聊聊家里的事儿,我就经常被震惊到,什么他爸是联邦法官啊,他妈妈是希拉里的校友啊,老妈家那边全是哈佛毕业生啊,后妈是常青藤某校董事会长啊,哥哥是Chicago Tribute的戏剧评论啊……就是典型的东海岸精英家庭。
不过P先生却毫无那种东海岸精英那种“I’m the better one you guys are all losers”的attitude,过得就还蛮低调的,他自己也没有像其他家庭成员一样成为律师,平时也不会夸夸其谈,就是一个小小职员,在华盛顿过着安稳小日子,煮个麦片还需要我帮忙。问他为什么,他就说:“Oh, Darren, it’s just that not everybody wants that life.”
啊,虽然好喜欢,
但是还是忍不住想对他说——

好了,这就是这部《穿普拉达的恶魔》最后十几分钟讲的事情。
☆☆☆
最后一段开场是Andy和男作家Thompson在巴黎一个餐厅里约会,聊到Miranda。

这里其实带出了最近非常火的女权的话题。男性如果是这样,大家都会关注他的工作,女性如果这么出色,就会招来许多是非。
这个话题其实也是这部片在讨论的另外一层了:男高管理所当然,女高管怎么不可以了?非常女权了。但是这里讨论的非常浅,只通过Andy的一句话带出来。


但是整个影片的高潮冲突就是:作为女性,Miranda事业上的成就和生活上的幸福感是相冲突的。对于Andy,也是这样。
几年后,谢丽尔·桑德伯格出的《向前一步》,就是在探讨这个问题:

对于女性,到底有没有“事业和生活两全”,谢丽尔·桑德伯格在这本书里说,有个屁,绝对不可能,“全能女人”是个神话。
这件事,在2006年的《穿普拉达的恶魔》里就讲清楚了:有个屁,绝对不可能。
但是这件事的更深层次的讨论就在Andy的这句话里:为什么男人可以有?“事业和生活两全”的男性就不是神话?为什么男高管们就没有这么多是非?
因为男女性不平等。男女不同工同酬。
不过,非常棒的是,Miranda的演员Meryl Streep通过这部以女性为主角的时尚商业片,撸了个奥斯卡最佳女主的提名。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是,这部片把商业片女演员的薪酬提高到和男演员一样。
也算是人戏合一,好事一桩。
继续看电影。
约会完之后,Andy和男作家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闲逛。啊。巴黎好美。




巴黎是什么流动的盛宴什么我的故乡之类的话,我们听的多了。男作家Thompson也是一样。
谈一下他提到的Gertrude Stein,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与诗人,后来在法国生活,是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艺术的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她的感情生活也超级妙,一是和他哥哥,二是直接弯了,伴侣是Alice Babette Toklas,也是20世纪初巴黎先锋派。
啊,文化人,你们都在搞什么?!
然后就接吻了。

这显然是ooxx了,第二天起床的镜头。

慌忙中看到了男作家的文件中有一本《Runway》的封面。

问他是什么,他直接说了:


这个故事是:集团总裁要把Miranda换掉,用法国版的那个女主编代替她;新的团队里有这个男作家,他是负责所有文字的编辑,所以他才会有这个封面小样。


下面这一段虽然残酷,但是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商言商,我们都是为了工作。这其实和Andy说“I have no choice”的逻辑是一样的。


男作家Thompson还说,要等今晚的派对之后,集团总裁才会告诉Miranda,也就是说Miranda还完全不知道。

然后这里又一段Andy跑在巴黎大街,给Miranda打电话,跑去找Miranda,想告诉她这件事,希望有挽回的余地。

注意Miranda在巴黎,接电话用的是Allo。

住的是Suite Royale,皇家套房。

但是Miranda似乎很忙,而且完全没时间给她。

赫本小黑裙跑在巴黎,啊,美翻了。

最后在晚宴前抓到了她,立即一口气说完。

没想到Miranda的第一句话是:



这里其实Miranda已经知道了。不想和Andy废话,就直接找了个理由岔开了话题。其实这里Andy的回复是:

现场到底有没有苍兰?没有。因为Andy已经是非常棒的助理了,所以她特意要求过不允许有苍兰。
最后,晚宴上发言的时候,提到James Holt要国际化的时候,需要一个合伙人。


这个合伙人,本来Miranda推荐的是得力编辑Nigel,他在晚宴上还以为是他,高兴的不得了。


结果是:

Nigel大失望。毕竟之前都开香槟庆祝了。

下面有一段对话:注意,pay me back不是付出代价。
Nigel自言自语说,有一天她一定会补偿我。Andy问他:你确定吗?他说:我不确定。
这里也是一样的逻辑:商业社会,在商言商。没有什么promise,没有什么pay back。




好,我们来回顾一下整个故事:
- 女主编Miranda捧设计师James Holt
- James Holt事业发展壮大,需要国际业务合伙人
- Miranda推荐了自己的得力编辑Nigel
- Miranda因为开销大,集团总裁一直不满,想用法国版的女主编Jacqeline Follet取代她
- Miranda立即推荐了Jacqeline Follet去当James Holt的合伙人
所以你看,虽然电影的叙述视角是女助理Andy,但是隐藏着Miranda的故事。
上面的12345是影响整个时尚行业的重要事件,你仔细看,没有关女助理Andy的任何屁事。
但是每一件事都是她都参与其中。

Miranda的故事,正是说明了她是一个冷面无情的女主编,毫不顾忌她和Nigel的交情和友谊;而Andy的故事,也是一样:她看似因为挣扎在和Emily的友谊,和男友的感情里,但是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她选择了不顾及Emily和男友。
(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事件,却是层层递进,既讲清楚了时尚杂志的运作,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还把Miranda的故事和Andy的故事合二为一,这个编剧团队真的太强悍了。)
下面一段,是本片里唯一一次Miranda和Andy的深入交谈。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谈话内容分四个部分(?我是语文老师吗?),也层层递进。
一、故事:Miranda讲了其实她早就知道。



这里,Miranda提到这个名单,有没有?有。但是不可能这么绝对的。没有任何一个模特和摄影师会只跟随一个主编。



二、Miranda提出,她对Andy的行为“刮目相看”。她觉得Andy就是自己。并且提出,她们的相似点就是“选择”。
注意,I was impressed不是“我很感动”,是“让我印象深刻”。






各位打工人,其实能做到“see beyond what people want and what they need”,基本就可以在职场无敌了。
而这里,也是呼应了最开始面试的时候,Andy说她自己smart, learn fast。
三、Andy反驳,她觉得自己不是Miranda,因为她不会对Nigel这么做。



第一次看这个片,当Miranda说出:to Emily的时候,我真的“我擦”,脑海里打了个雷的感觉。这个结构太精巧了。

四、谈到“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到底怎么样选呢?刚开始看,我觉得主创团队还是偏向Andy的,抛弃虚荣浮华的时尚圈,选择了自己内心想要的。但是,看到这里,我发现其实编剧们并没有给出“谁对谁错”的倾向,Miranda选择的就是她想要的。
唯一错的,就是她觉得的“Everybody wants to be us”,而让她理解到她的认知错误的,是她看得上的一个小助理。
真的构思太精巧了。
Miranda说完“Everybody wants to be us”,下车,一片闪光灯和采访。

但是真的是“Everybody wants to be us”吗?不,Andy掉头走了。

画面从巴黎切回纽约。啊,世界上最伟大的两座都市。

到此基本上到结尾了。
安抚了男友。


男友找的新工作,在波士顿。


这个Oak Room,也是个做创意菜的高级餐厅,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去尝一尝,看看有没有Nate的味道。(138 ST. JAMES AVE, BOSTON, MA,(617) 585–7222)

她去了面试。面试她的编辑,说他打了电话做reference check,没想到Miranda亲自回了传真。(2006年了用传真回复?不是假,是体现Miranda那种old-fashioned classic)。



但是——

所以,其实Miranda还是非常认可Andy的。
她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她面试的是报纸是《The New York Mirror》。

其实现在纽约是没有这份报纸的。历史上有过一份《New York Mirror》,停刊了。

最后一件事,她安抚了Emily,把巴黎的衣服送给了她。


Emily也真的是好妙,嘴上说着为难,心底到是挺欢喜的。


Andy说完Good luck,Emily直接挂了——还是那副德行;但是想到整个事情,还是会心一笑。

这里看到,新的助理已经来了。

最后一个镜头,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Andy在大街上看到Miranda了。

她对Miranda招了手。

Miranda也看到Andy了,她抬起手,你本来以为她会回个招手——

结果是摘墨镜。

坐在车里,她笑了一下。

她想起什么呢?她自己选择过的人生?Andy有勇气拒绝她?Andy以后精彩的人生?
这个笑也非常灵动,特别好看。

然后转头就表情严肃地对司机说:

最后,她的车开过,Andy走在纽约街头。


镜头缓缓从第六大道上升,Andy淹没在人群里。

全篇完。
大解析写了俩礼拜,也终于结束了。
其实这部片还有很多小细节,没有八出来,比如合作的品牌:


比如,有个粉丝在后台留言看到的Miranda家的艺术作品:



喜欢时尚的看到时尚,喜欢八卦的看到八卦,喜欢电影的看到电影,喜欢艺术的看到艺术。
而于我,感慨的是,十几年前看到了这部电影,我还没去过纽约,而现在,虽然没有住在纽约,但是想去的时候,四个小时车程就能去,看个电影看个展览见个朋友,觉得太幸福了。
当然,这部片也让我不断反思,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我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出现选择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和十五年前比,我成长了吗?
最后,我一直想写这个大拆解,今天写完了,也算最近完成的一个小小的project。谢谢一路鼓励我写完的读者们,有些读者还提供了更准确的理解,还是要有探讨。
明天会发一篇我的合伙人关于这个电影的感想,作为大结局,他就是在时尚集团和《Vogue》工作过,有一些有趣的八卦。
☆☆☆
《穿普拉达的恶魔》上映十五周年
《欲望都市》
S01E06 | 男朋友不愿意把你介绍给其他朋友,这是什么意思?
谋谋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这周最开心的事,就是去看了Kylie Minogue (2人喜欢)
- 肌肉男大约翰 (6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