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与天才,只有三步之差
不久前,手拿着矿泉水瓶和馒头接受采访的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韦东奕走红网络。16岁以满分成绩获获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保送北大,大学期间,荣获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等奖项;仅用8年时间完成本硕博全部课程。国家集训队教练称韦东奕为二三十年来,他唯一遇到的一位天才。

大家深扒他的成长背景后,感叹到:父母都是大学教师,难怪人家是天才。
同样被称为天才的爱因斯坦没有这么“优秀”的父母,在他去世后,病理医生哈维将他的大脑切成240块,拍摄了大量图片,进行研究。2004年科学家们参照现有的爱因斯坦大脑样品,利用计算机技术重新拼接得到了爱因斯坦大脑的完整图像。结果发现,与数学思考、视觉空间认知密切相关的大脑下顶叶,比普通人要宽出15%。

似乎爱因斯坦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天生就有不同于常人的大脑。
不仅爱因斯坦的大脑有人研究,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需要存储大量信息,也成为了神经学家的研究对象。要获得伦敦出租车运营资格,必须熟悉半径10公里范围内迷宫般的25000条大大小小的街道和数千个提供交通服务的旅游景点。
神经学家埃莉诺·马奎尔与同事研究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后发现: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智力水平相近但不开出租车的人相比,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后部有更多的灰质。一个人开出租车的时间越长,他的海马体就越大,就好像司机的大脑进行了扩张,以此适应其在伦敦街道进行导航的认知需求。
我们以为先天的基因已经决定了自己是不是天才,但是这项研究却证明了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即当大脑进行学习和拥有新的体验时,它有自我重组和改造自我的能力。
同时,这项研究也证明了,即使大脑构造有明显差别,智力测试结果也可能非常相近。因为智力测试反应的并不是我们的智力水平,而是我们目前在学习方面的能力。
从小脑子就被摔坏的小男孩吉姆·奎克,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了狂人马斯克的御用大脑教练,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这本书里围绕“高效学习”这个话题,揭示了成为“天才”所需要的三要素:成长型思维模式,明确的人生目的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1.束缚我们的第一步,是思维方式
法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比奈和教育家西蒙于1905年设计出了一种风靡全球的测量智商的量表,有个小男孩,通过此项测试的结果是“较笨”。
因为患有运动神经系统疾病,他写字都很困难,5岁时他又患上了严重的白喉病,致使他的语言能力发展缓慢,视力也受到严重损害。
看起来,他似乎不可能在学术上有太大的成就了。然而这些后遗症培养了他深刻思考和记忆的能力,尤其是数学方面,他可以在头脑里完成复杂的运算和推理。他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论外界干扰有多大,都不能使他的思维中断,而这些特征正是一个数学家所必须具备的。小时候经常有高年级的学生考他数学题,结果他几乎都是瞬间给出答案,反而考他的人却需要花很长时间来验证他给出的解答。
这个小孩,就是后来被称为数学、物理界的“十项全能”庞加莱。

戴维·申克在《天才基因》中写到 “相信天赋和限制是与生俱来的,这样心理更容易承受:我之所以不是一个伟大的歌剧演唱家,是因为我天生就没有这种能力。认为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能让我们更轻松地面对这个世界,免于承担他人期望的重荷。”
拳击阿里的运动生涯,向我们展现了只要跳出思维的限制,就没有什么能真正束缚我们。
拳击运动员需要接受对身体条件的测量,这叫“水平等级”,是一种确认天生身体素质的方式。
穆罕默德·阿里并不符合这些测试的标准。他并不是天生的拳击手:他力量不够,姿势也不够标准,连打拳的方法也完全不对,除了身体素质不够格成为一名优秀的拳击手,他还看起来“疯疯癫癫”的,唯一值得一提的,只有速度快。
索尼·利斯顿,阿里的对手,是一个天生的拳击手。他符合拳击手的一切条件——身高,力量,以及经验。他的水平也是传奇性的。
然而,最后,阿里击败了利斯顿,创造了拳坛的历史。

因为阿里除了速度快以外,头脑也非常聪明。赛前他会花大量时间查阅对手的资料了解对方,并在比赛中攻击其精神上的要害。
他知道将对手击倒的致命一击必须是他们无法预测的。
一名著名的拳击经纪人在回忆阿里时说:“阿里向我们展示了,所有的胜利来源于头脑,而不是拳头。”
制定拳击运动员身体条件测量标准的人显然是固定型思维,而拳王阿里则是成长型思维。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下,人们认为自己的基本能力、智力、才能都只是固定不变的。换言之,他们具备定量的基本能力、智力和天赋,一成不变。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下,人们明白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优质教学和坚持不懈得以提升。并不是说他们相信人人一样或者人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他们相信的是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变得更聪明。
2.明确人生目的,找到了持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近日,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火了。因其“参考文献”部分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被网友投稿至“迷惑行为大赏。

但当大家看到作者,评论画风立刻变了:


钱伟长先生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原本考入清华,读的是历史系,从历史系转到物理系,并不是因为兴趣,想当初他物理入学考试才考了5分,数学和化学加起来才考了20分,“九一八”事变让他决心投身科学报效祖国。所以他才能够在系主任拒绝他转系后软磨硬泡,直到对方答应他,只要一年后数理化每科考试都达到70分的成绩就能转系。
一年内取得这么大的进步真的很难,但是他有明确的目的,所以熬住了一年地狱般的恶补: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早晨5点起床到科学馆读书,晚上10点学校熄灯后,就躲在厕所的角落里看书,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最后成功转系,并且在后来的人生中,真正做到了以所学报效祖国。
罗曼·罗兰曾说过:伟大背后都是苦难。

如果没有明确的人生目的,我们很难在面对种种挫折时,依然保持坚定的信念,继续努力。
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传记电影《叫我第一名》展现了人生目标是怎么样促使我们去努力奋斗,做到不可能的事情。
布莱德患有先天性的妥瑞氏症,这种严重的痉挛疾病,导致他无法控制地扭动脖子和发出奇怪的声音。怪异的行为,让他从小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在学校里老师经常批评他,同学们更是对他冷嘲热讽。只有他的母亲一直鼓励他,让他能够在正常人的生活里艰难前行。
然而面对这个不能理解他的世界,布莱德一直在痛苦的漩涡里挣扎。直到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校长让大家了解了布莱德的真实情况,这之后,他对自己比较有自信了,并且有了成为一名关爱学生的教师的人生目标。
尽管在学习和求职的路上屡屡受挫,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目标,默默努力,经过了大约25所学校的面试后,终于有一所学校愿意聘请他,他成为了一位二年级导师。

在《无限可能》中,作者提到:生活目的包含生活中最能激发个人潜能的核心,它们是我们早起奋斗的并为我们提供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
3.无法专注,就无法深度学习
《无限可能》一书从如何做到专注、如何有效学习、如何长久记忆、如何快速阅读和如何敏锐思考五个方面讲解了加速学习和元学习的方法。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我们从一个内容切换到另外一个内容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进入状态,而切换回之前的内容,又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回此前的状态和记起来自己刚才进行到哪里了。我们平均需要23分15秒才能进入状态。也就是说每一次分心,我们都要浪费超过20分钟的时间。
在《无限可能》一书中,作者提到: 无论做什么事情,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是效率极低的方式。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你的注意力“肌肉”会无比强健,你的专注度也会达到无限可能的水准。
被称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先生,一手缔造了两家跨行业的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并在2010年成功拯救了另一家老牌500强:日航,使其从濒临倒闭三年内一跃成为行业利润第一。

稻盛和夫工作禅的核心是:全力工作除妄念、妄念既除纯心性、心纯见真绩不凡。
一言以蔽之,就是专注。
了解各位天才的生平之后,会发现他们最大的共通点就是专注。
丹达帕尼曾说过:“专注是人类所有成功和努力的关键。如果你不能集中注意力,你就无法证明自己。
我们大多数人认为,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的思维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的结果,但是丹达帕尼说:移动的不是我们的思维,而是我们的意识。
在《无限可能》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专注力是可以随时进行训练的:
比如你正在与某人交谈,努力地把注意力放在你们的对话上,不要关注任何其他事情。如果发现你的意识并不在你们的对话上,那么你需要训练将注意力聚集在对话上。如果你在读一份文件,就训练自己把眼睛放在文件的文字上,仿佛其他事情都不存在。如果你的意识移到了其他事情上,就把意识拉回到文件上。如果我们能坚持每天进行大约1小时的注意力训练,它很快就能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
这和禅宗的一个公案很相似。
有一位讲佛教戒律的源律师,一次问大珠慧海:“大师修行禅道,是否用功?”
大珠薏海回答说:“用功。”
源律师又问:“如何用功?”
大珠慧海回答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源律师说:“一切人都是如此,不是与大师一样用功吗?”
大珠慧海回答说:“不同。”
源律师问:“为什么又不同呢?”
大珠慧海回答:“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挑拣;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因此,他们与我的用功不同。”
源律师无话可说。
不论修禅,还是学习,让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突破极限,都是我们释放自己超能力的关键。

《无限可能》一书中包含了大量脑科学、神经学和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作者吉姆·奎克从自己儿时大脑摔坏后在学习中遇到种种困难的角度,层层剖析,带领我们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明确人生目的,学会学习方法,让我们通过这本书明白,找到自己天生的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将它们发挥出来,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