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雅致是性格使然:记起小提琴家杜梅(附试听链接)
昨日,看到有人绝赞法国小提琴家杜梅(Augustin Dumay)在DG的录音。正好前段时间,我也在听杜梅与钢琴家皮尔斯合作,为DG灌录的勃拉姆斯《三首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奏鸣曲》。
那一批录音,包括他们与王健合作的三重奏,可说是DG最后一个高峰期(或者说水准在线的时期)的标志。勃拉姆斯奏鸣曲的录音中,小提琴家的优点十分明显,也是比较典型的法派。

发音不求华丽效果,而是在细腻优雅的路子中探索,揉弦从不是追求刺激性的,却重视色彩整体的均匀,以及那种雅致的格调。尽管他未必拥有真正的标志性发音,但从悦耳动听和观点鲜明的品味这两方面,杜梅确实不愧为90年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勃拉姆斯《第一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试听:https://music.163.com/#/song?id=1473073896。在俄国学派,以及帕尔曼等人引领的美国小提琴家主导乐坛的背景下,杜梅的法式音调在DG获得如此地位,确实意义不小。
但这位小提琴家从未真正大红大紫,也说明了就多数而言,人们终究已不太热爱这样口味清淡的演绎了。不过在这款勃拉姆斯奏鸣曲的录音中,杜梅的少数局限性也体现出来。他处理乐句,不加入夸张的表情,对于结构的重视很明显。可与此同时,小提琴家对乐句的表达性,也没有做出更高一层的提炼。有品味,也有内涵,却未必有那种可以非常强烈而集中地直抵人心的力量。


同样在揉音方面,杜梅整体的品味很好,控制力也出色,偶尔却还是有时断时续的效果出现。大多数情况下,他对揉音用与不用,都是表现手法的考量。但有时,也会突然一两句不揉,效果又有些断层。在某些音量提升的高潮段落,他可能会揉得慢些,效果并不类似非于老一辈人刻意放慢揉弦,以强化表情的手法,而是对整体的均匀度稍有影响。
说到发音,杜梅更早在EMI的录音我听得很少,但从中已不难发现,小提琴家的音响构思没有很明显的变化。可能揉弦的速度更快些,对于整体的均匀度更注重些,但演奏倾向于雅致而避免刺激性的核心构思,同后来完全是一脉相承。
哪怕是表现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如此热烈的作品,杜梅对演奏之精美效果的渴望,仍是一目了然。附上该作第三乐章的试听,https://music.163.com/#/song?id=22479091。其中,小提琴家对于音质均匀统一的追求,有非常明显的专注。与之相比,后来DG发行的勃拉姆斯奏鸣曲中,偶现在良好的基础上大而化之的瞬间,虽然真的不多。

在《西班牙交响曲》的间奏曲乐章的中段,把握如此突出节奏感的音乐时,杜梅的表情依旧相当节制,或许也只能说是性格使然。与此同时,他的节奏表现仍不失为生动,没有沦为呆板,也是天赋的体现。
环球改换经营思路之后,很多中生代名家离开了,杜梅也是其中之一。相对于其他许多人,这位小提琴家日后的唱片发行更低调不少。不过,他还是先后在Onyx推出了贝多芬、巴托克的协奏曲,这些重磅作品。
小提琴家还与钢琴家Louis Lortie合作,重新灌录勃拉姆斯的三首奏鸣曲。或多或少,同敏茨灌录勃拉姆斯的新录音相映成趣,后者由Avie发行。这些离开大品牌的中生代,无法在唱片市场的繁荣之中度过自己的高峰时期。

原本对于杜梅的重录版勃拉姆斯奏鸣曲是没啥念想了,重听他的第一次录音之后,倒又将这款唱片列入计划之中。但谁知道呢?现在不少前辈名家的垮塌成为话题,真的听了重录版,不知会让我感到小提琴家另辟新章,还是更多陷入一种惋惜?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8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9人喜欢)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8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