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出请求和非暴力沟通模式的意义(摘自非暴力沟通)
-关于提出请求:
越具体越好 抽象的语言别人难以理解(实际上也使自己无法深入了解自己)“请求他人采取具体的行动将揭示我们的动机。”-更加了解自己 自己想要的 期待的是什么 对他人的期待是什么 以及合理评估自己期待的可行性
-明确谈话的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
“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请求反馈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
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
“参加集体讨论时,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eg.“ 我不清楚你为什么要提到这篇文章。你是否可以告诉我们,你期待得到怎样的反馈呢?”
-请求与命令的区别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分析妨碍了倾听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
观察(描述客观发生的事实)
感受(我感受到 情绪/喜怒哀乐…)
需要 (我的需要是什么-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需要是否合理/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有些类似于发心-善与爱)
eg: “ 当我说需要别人的关心时,我实际想要的是,即使我还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需要,其他人就能考虑到我的需要。而且,我希望我总是能得到这样的照顾。”
-这样的愿望很难实现—通过需要看到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可行。(心理分析也可以从这里继续深挖潜意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要)
请求(明确希望对方做什么,尽量具体)
eg: 我希望你理解我(没有提出明确的请求)—> 你是否可以告诉我,你认为我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非常具体,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建立非暴力沟通模式(更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之后再用这个模式倾听他人的观察 感受 需要和请求(认识他人、了解他人)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
“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此外,这样做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
(很像心理咨询的话术应用)
“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 “我把注意力放在了他现在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
-喜欢这个思路,他人的批评、指责代表了他的负面感受(源于他的需要/或感受没有被满足)不否认这其中很多时候是彼此投射的互动模式(你伤我一下,我也要报复一下。尽量不要让自己卷入这种模式中)
对方的负面情绪(比如生气)是因为他需要的xxx未被满足(有时是将感受与需要混为一谈)而非我的问题—>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可以帮助对方梳理他需要的是什么(具体的明确的而不是抽象的感受)是否合理/可行 从而达到相互理解。(重心在于与他人的联系、理解 而非试图改变他人)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将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承认、接纳自己当下的感受,真实的感受——感受背后是什么需要,将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不意味着自己的需要必须被满足/将它梳理成需要之后可能会发觉——它是否合理/可行以及是否促进生命/心理的健康成长-对自己对他们都是如此)
“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培养对自己的爱。”
-更了解自己 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之间的联系 感受非常主观 当觉得受伤/生气/等负面情绪时,向内看到自己的需要—尝试评估这样的需要是否合理以及有时候以为自己需要的是A但其实是B。更了解自己—与自己更好的相处—爱自己—做自己—爱自己(了解自己的感受与需要 不压抑自己的情绪感受/有些类似于情绪ABC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