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郎的诗歌

槟郎的诗歌 作者:成雨婷 槟郎写诗,皎皎清风,爱恨离愁,加点自带的神韵,一出手,便成了歌,于我看来,槟郎的诗与歌密不可分。 在未遇到槟郎之前,我尚不知新诗有如此大的魅力,碰上槟郎,方知实在是孤陋寡闻了,槟郎笔下的诗,如明月,如清风,一挥洒,又犹如乐符跳动,清脆悦耳,赏心悦目。之前选过槟郎的一节课,受益颇多,这学期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两门,槟郎先生的肚中墨水令我吃惊,虽早已见识过,仍不免敬佩于槟郎的各方建树,学识渊博,令人惊叹。 槟郎上课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他喜欢“抛砖引玉”,他会把自己最近创作的诗拿出来分享,并称这是抛砖,在我看来,槟郎委实谦虚了,槟郎的诗有写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美好风光,仿若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小花仙掠过你的心头带来一阵幽香,有写祖国的历史兴衰,好似你站在千古画卷前,感受着成王败寇,繁荣衰败,槟郎的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见解,他敢于直言,对待世间万物,有着自己的一派看法,独特的眼光,造就好的诗篇。 很喜欢槟郎的一篇诗作《太阳的熄灭》,开篇写道:“我是流浪者,失去了熟悉的家园。我的故乡在中国,中国在地球,地球在太阳系。”照应了题目太阳的熄灭,即是家园地不复存在,槟郎以流浪者自称,对家园浓浓的爱戴思念溢于言表。随即槟郎写道奥陌陌邀请自己去诗星,奥陌陌是已知的第一颗经过太阳系的星际天体,意味着“信使”即来自远方的使者,作者欣然前往,槟郎在奥陌陌上,看着家园越来越远,太阳在黯淡,如烧尽油的灯,太阳在收缩,泯灭了光辉,太阳在熄灭,沦为了黑洞,行星失衡,卫星乱撞,星系混沌,槟郎在奥陌陌上茫然地望着太阳系的失控,内心荒凉一片,我的家园怎么啦?槟郎无能为力,就此成为了流浪者,他怀着对诗歌的热爱,手头攥着此生的追求,独自奔赴奥陌陌,“好在诗星邀我,参加接受桂冠的仪式,变成了第二故乡”,对于槟郎来说,哪里有诗,哪里便是自己的家乡,槟郎对诗歌的热爱超过了所有,孑然一身,奔赴在诗海里,如若死后,化成灰,便如这诗篇,飘飘荡荡,穿过山水,越过城市,留给世间一抹余香,槟郎希望日后被人提及,不因别的,因着他呕心沥血地篇篇诗作,有人驻足赞道:“好诗,佳作。”槟郎希望新诗有一天能在自己地手里重新发光发亮,传遍大街小巷。 关于奥陌陌与地球,槟郎着墨甚多,可见其感悟深刻,归溯最早的一篇是《乘奥陌陌上天》,从这篇中可得知槟郎当时是失望迷茫的,槟郎深陷世事的纷扰,为此痛苦,因此妄想逃离滚滚红尘,自我放逐山里,却不曾想山里依然吵闹没有清净,某天梦里醒来,有人在外敲门,要带槟郎遨游外太空,看看地球以外的世界,槟郎感到惊奇,跟着他们离开地球,来到奥陌陌,自此打开新世界,他说:槟郎啊,何必与诗坛生气?那是最肮脏的地方,我们研究的结论,而你属于诗星。在奥陌陌这个地方,他们举办诗会,槟郎因此收到了爱戴,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热爱,为他们读诗讲诗,老人与槟郎谈人生,文青听槟郎发诗情,在这里,槟郎的内心得到了莫大的满足,原本空虚无人理解的灵魂得到了慰藉。当乡愁涌上心头,槟郎回到地球,也因此看开,奥陌陌是他的归宿,归来只是暂住,从这篇中可看出槟郎对地球的失望,在这里,无人理解,无人慰藉,槟郎热爱诗歌的灵魂漂浮于虚空,孑然一身,为此感到迷茫,这时候的槟郎是绝望空虚的。随后的一篇《奥陌陌上看地球》使槟郎的心境发生了改变,他在奥陌陌上看地球,巢湖看不清,南京看不清,地球也看不清,虽然对地球感到失望,但槟郎心中的爱国之心从未熄灭,因此他向奥陌陌的主人介绍自己: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国。他们摇摇头,他们无法理解,槟郎不强求,他意识到这里的人始终与自己不同,他一直属于地球。他的爱国之情深埋心底却从未消散。到最后一首《太阳的熄灭》,槟郎的内心的感情得到了释放,他不再执着于哪里是诗星,哪里有自己的知己,他以最极端的手法描绘了太阳的熄灭,地球的灭亡,而槟郎成为了流浪者,理所应当地在奥陌陌窝居。槟郎此刻的心境应是矛盾冲突的,他深知在地球,自己的诗作没法得到尽情的宣泄,因此无能愤怒,与内心对地球的热爱交织斗争,槟郎感到疲惫不堪,为此只好做出了让太阳熄灭这个选择,好让自己理所应当地住在奥陌陌。一个孤独的流浪者,唯有一个行囊,装的是一腔热血,装的是平生的诗歌,为此槟郎倾尽所有。 槟郎写诗,阅历必然丰富,他不仅读中国的诗作,对外国的好诗也颇有研究,槟郎曾在课上多次提及法国诗人河波利奈尔的《蜜腊波桥》这首诗充满浪漫色彩, 诗歌借塞纳河上的蜜腊波桥这个场景,作为永恒与流逝的对照。周围的一切都在消逝:塞纳河水在不断流逝;桥上过往的恋人们来了又去,他们即使自己不分开,岁月也会让他们分离,他们都会像流水一般逝去;爱情也是短暂的,生活在徐徐缓进,可是热望过于强烈,爱情那种迫切的愿望适应不了生活的缓慢节拍,最终的消逝也是必然的;岁月在一天一周地过去,无论是往昔的时光还是往日的恋者,都不会再回头,一切都随塞纳河水而去。相对于流逝的一切,诗歌为我们呈现了所有这一切流逝物的见证,这就是这座蜜腊波桥。诗歌一上来说"塞纳河在蜜腊波桥下流",然后在正诗的最后一句又重复了这句话,造成一种呼应,让塞纳河上的蜜腊波桥不变地挺立在那里,象征永恒。 这恰恰也表达了槟郎的追求,他想像蜜腊波桥一样变成永恒的,见证人间的一切过往云烟,悲欢离合,正因知晓人生是有尽头的,因此对于永恒格外渴望。 歌德的《野蔷薇》也广为流传,翻开德国的诗歌史,以蔷薇为意象入诗的爱情不胜枚举。诗人金特在《蔷薇》中,将蔷薇看作比紫罗兰更为高贵的花朵,是与天神有着血缘关系的花中之王,他一生都在追求如同蔷薇一般可爱而又炫目的女士;《蔷薇花带》是克洛卜施拖克献给早逝的恋人梅塔莫勒的思念之歌,其中寄托了诗人不舍的依恋和深深的怀念。而歌德这首野蔷薇凭借其独特的节奏美,韵律美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诗歌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是爱情诗歌中比较特殊的剧情诗。诗歌的三个诗节恰好是剧情发展的三个阶段:少年发现小蔷薇;少年要采小蔷薇;少年采了小蔷薇。其中的对话描写既是民歌形式的延续,也增强了诗歌的情节性和趣味性。跨行诗句的使用起到了很好地连贯剧情和顺通语气的效用。少年和小蔷薇的形象对比也随之跃然纸上。小蔷薇是一个娇艳柔弱的少女的化身,她虽然自立坚强,但是却终因为处在孤立无助的地位而遭到采撷。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她害羞而矜持,但是她却坚持自己的立场:“我”要作为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个体存在。“我要刺你,/让你永远不会忘记”可以理解为她对爱情的态度:她拥有爱的勇气,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真爱。可惜的是,天真的少年并没有理解小蔷薇:面对爱情他的占有欲过于强烈,行事过于莽撞。小蔷薇终究还是敌不过一个力量对比悬殊的个体,“徒然含悲忍泪”。因为少年的莽撞,小蔷薇的美在他的手中无情地被毁灭了。他不明白小蔷薇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她在枝头的恣意绽放,而一旦被采,独立个体的自主性的丧失直接导致了她原有美的不复存在。这首诗所表达的,作为男性应该充分尊重女性的自主选择和她对自己独立人格的要求,但是,少年无畏的追求爱情也不应被批评。 槟郎对爱情也怀揣着渴望真挚之心,他感叹于少年的无畏莽撞,也为此感到惋惜,他知晓真正的爱情应是相互尊重的,写出《南京爱情隧道》这首诗,可见槟郎的爱情观。槟郎尊重爱情并向往。 一位好的诗人,必定博览群书,只有肚中有墨水,方才能下笔如有神,为此,槟郎怀揣着热爱,读万卷书,写花的盛开凋落,写小草的顽强生长,写城市的琉璃灯火,写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写诗,诗便成了歌。 20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