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的阅读论文心得-7
第十一周心得
本周主题为美术考古。我之前不太了解,望文生义,觉得应该会很有意思吧。上次我请教了一下郜老师美术考古怎么样,他的答案大致是美术考古更多的是从鉴赏的角度,主观成分多,比较“虚”(其实我也记不太清了,其中说不定夹杂着我的看法)。我也在网上见到关于美术考古的吐槽:
每次被问到专业说起“美术考古”,不管学美术史滴还是学考古滴都是一愣啊!有木有啊有木有!!!!
学美术史滴当你是学考古的,学考古滴当你是学美术史滴有木有!!!!
没见过几面的亲戚朋友拿来一堆破纸卷轴让乃当场鉴定给个价钱有木有!!!
随便表扬你学的专业好以后可以上《鉴宝》钞票大大地有木有!!!!
气得老子都想改行学书画鉴定了有木有有木有!!!!!
套近乎的大婶跟乃聊翡翠啊那个滴真假我肿么知道啊!!!!
…………
可见这积怨是有多深……玩笑归玩笑。关于美术考古的归属,看了郑岩的话,我再也不去纠结这个了。他说,“我比较倾向把美术考古学理解为一座桥梁,我们可以从河的这一岸走到那一岸,也可以从那一岸走到这一岸,而不必去花太多精力争辩这座桥是谁的。这个概念出现了,我们希望它变成一个学术的生长点,而不是一个画地为牢的东西,更不是一个占山为王的幌子,就像一个婴儿诞生了,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名字,但是不能拿这个名字来束缚他,过分地“切割”更是没有必要的。”
《逝者的面具》,首先这个杂志,图太小,我在读作者对画像的描述时基本靠脑补(囧……)。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别处的墓葬画像加以比较,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确是大牛,颇有造诣,将这么多孤立的画像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并追根溯源,思维很宽广。另一方面,才疏学浅的我略感信息爆炸,难以读透,所以对于整体内容的印象模模糊糊。作者将康业墓石棺床屏风上的十幅画像分为三组,代表了三种类型:画像1、2、3、9、10,描绘了山间大树下男主人或女主人在众多侍从或宾客簇拥下的半侧面坐像;画像6、7、8,6、8分别描绘牛车与鞍马,以绘有墓主正面像的7为中心相对称;画像4和5是动态的。古人形容人的“容貌”真是清新脱俗呵~!后面第三部分,谈及族属和身份,“……但从所见的部分可以判断,这张脸总体上比较扁平,不具备中亚人高鼻深目的特征”,作者仅从直观判断会不会有些鲁莽?假如有两个人种在外貌上差别不大,不更容易出错吗?但作者也不是凭空臆测,而是根据史实以及其他物质遗存有理有据地推测,此应为美术考古之“实”。况且作者是学考古出身的。这篇文章没有给出参考文献,但是郑岩的另一篇文章《葬礼与图像》列出的参考文献几乎有三页纸,由此可见,此文的参考文献也应该不少。我们做学问的,应该尽可能地拓宽视野,不能固步自封。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
《葬礼与图像》,粟特人什么的上篇文章也提到不少,这篇就占更大篇幅了,还有琐罗亚斯德教,此时,我们研究的不仅仅是古代中国,更是古代宗教、古代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另外,“《仪礼》中提到的读赗和读遣”这一块儿没读懂。第三部分,墓葬壁画的功能,文中说“墓门关闭之后,长斜坡墓道的部分就被回填……墓道的结构及其壁画是为下葬时的礼仪设计的……”,“在下葬仪式中,这些壁画营造出色彩鲜艳的环境,将整个送葬行列全方位得包围起来”,精美的壁画就昙花一现,有可能若干年后重见天日,也有可能永埋黄土之中。可见,葬礼如此重要,或者说,礼,如此重要。在《茶酒题材》这篇也深有体现,丧祭器具齐备,祭奠之仪对应严谨,还有尤其强调方位,我都不禁有一种敬畏感。这三篇都与墓葬有关,或者更确切地说都与丧葬有关,中国的礼制如此完备,时至今日仍处处体现。如现今的农村的丧葬祭祀习俗,其背后的文化令我想一探究竟,而这些文章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孪生猫》竖排繁体还真不习惯……幸好我还认得些繁体字,不认得也能猜出几个。看到李霖灿在伊斯坦布尔遇到孪生猫以及与博物馆馆员的对话,扑哧地笑出来了~整篇文章估计是港台学者所作,语言风格不失活泼风趣,甚至有一种侦探破案的感觉,尤其是发现15世纪中国民间木刻版画中寒山与拾得所共持的画卷上那一只蜷作一团的猫。作者以中波两国的孪生猫为引子,详细追溯了以正圆形或者接近于正圆形构图形式的源起,最终得出了这种形式的画作源自明代中国,传入西亚,从而出现了“孪生猫”的结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也许是研究对象的不同,相比于郑岩的文章,这篇更让人提得起兴趣来。
的确,我在读老师列的文献中也感受到了美术考古的“虚”,但是我更感受到美术考古的“实”。以我目前的认知,美术考古涉及到金石、碑刻、造像、绘画书法等等方面,以及这些物质遗存背后的文化现象与内涵,相当充实,那么就要求研究者具有美术史、考古学、以及历史学、文学等其他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博大精深的学问呢。
(ps:老师抱歉,最近没有更翻译,下周一定翻译完上交!)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