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都是一座孤岛,回忆将孤岛连成了片。
很久没看散文了。
散文是我最爱的文体,也是我认为最自由的表达方式,想到哪说到哪。但或许因为恐惧看到不同人思维里的悲喜、回忆或者深思,被调动平静的情绪,我便很久不看了。
今天看了下《就这样走到了故乡》,一口气读了半本,感觉情绪不自觉地在崩塌,突然不肯看下去。引言里写道:只要记忆的河流不止息,人就可以诗意地存在。或许他们说的是乡愁,而我看到的,却是回忆。
回不去的是故乡,或许回忆是所有人的故乡。
我不清楚情绪到底在哪里开始出现坍塌的缺口,但我确实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到尤其难过。每个时代都有人在颠沛流离,更或许颠沛流离的,是大多数人,所以许多人,都拥有对成长故土的不舍。
余光中劝勉幼珊将经历分题写成杂文小品,免得日后“留英”变“留白”,突然感慨年幼时候,怎么无人对我如此劝勉。所以现在回忆起年幼时候来,觉得自己能记得的事少之又少,偶然想起小时候,可能也只三三两两时光。
或许是每逢放学,便在菜地里跟着母亲游走打转,缠着她说话的日子;或者是坐在家门口,帮着把家里收割回来的番薯藤叶剁碎,上下不停挥动着菜刀的影子;又或者是无论风雨,踩着自行车疾驰往返学校的样子。
回忆的故乡没有诗意,或许唯一与诗意有关的,就只有做着回忆这件事。
每个人的回忆,都是属于自己的孤岛,但是,当每个人的回忆满怀对故乡及过往炽热的情感时,回忆的孤岛,就连成了片。
散文就是有这种力量,用不跌荡的文字,调动了每个人不同起伏的情感。人们都是在时光里,慢慢的成长,而后又在成长后,不断地回忆过去的时光。
然后,回忆和乡愁,陪伴许多人一生,每个人的每一次回忆,串联起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