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槟郎

奇人槟郎 作者:张月 回想起第一节课,初次见到传说中的槟郎。他个子不高,衣着朴素随意。鼻子上一副黑色眼镜,很有学识的样子。头发没有过多的修饰,还有些乱糟糟的,像是虚幻世界里走出来的奇怪的老学者。课前的他静静地倚在讲台旁,默默地做着上课的准备,不说任何多余的话。上课铃声敲打着我们做学生的心,心想着大概又是要昏昏沉沉的九十分钟了吧,后来才发现并非如此。课前槟郎会提前来到教室,放一些怀旧经典的音乐,也有偶尔的流行音乐,一开始我认为这个老师听古板的,后来通过一学期对槟郎的认识,我觉得大概这就是生不逢时吧,如果槟郎早生一些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学者。 之所以说槟郎独特,是因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还有他的授课方式与众不同,生动而活泼。在每次上课前,他总是会对我们说先抛砖再引玉。可以说,每一篇作品都代表着他的心路历程,而他也总是愿意与我们分享他与这些作品的不解之缘。他乐在其中,我们也回味无穷,而且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知识之渊博。 槟郎也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曾经自称“自由左派”“鲁迅左派”的他,有着对社会的独到见解,但这也却让他饱受争议。他有着自己的信仰,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他依然坚持着自己。如今,迫于重重压力,槟郎的一切思想与情感,都只能借一篇又一篇作品,暗暗抒发。 在他课上的讲解中,我更感兴趣的是槟郎自己的创作,他的诗不难懂,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僻的语句。慢慢品读他的每一首诗歌,真的就好像在咀嚼一颗槟榔,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劲。槟郎是一个深藏的流浪诗人,在安徽巢湖一个小村庄里走出,青年时考取当地普通师专学习文学,毕业后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曾是监狱的狱警。每当讲到这段奇特的经历时,他始终低着头,也许他也在回忆那段年轻冲动的年少时光,也可能无奈、无聊的教师时光消磨了他的意志,让他低头沉思。他创作了许多关于思乡的诗歌,对故乡的爱似乎成为了他永生愿意去付出的东西,例如,他常常怀念起故乡巢湖的岠嶂山,写下来那首《咏巢湖岠嶂山》,那句“一生与许多山结缘,而故乡的巢湖岠嶂山,无疑是我亲昵的第一座,也永远是一生最重要的一座”,如此简朴的话语却让人深刻体会到槟郎对故乡深深的爱。《故乡的小桥》中,“我已经老了/故乡也拆迁了/仍在我心中的桥/走着儿时的我”,他对故乡的怀恋令人动容。 年轻时候的槟郎对爱情也十分憧憬,一首《那年元宵节夜》显尽了他与女朋友恋爱时的那种羞涩与怦然心动,显尽了他的浪漫情怀。“熙熙攘攘的观光人群,最美的是我身边的贴心人”。“文德桥上蛛网般的红灯笼,红扑扑的你的腮红,不远处桃叶渡,传来王献之迎接桃叶桃根的歌声”。红灯笼映出女郎红扑扑的脸颊,女生在心爱的人面前总是羞涩的。他用“王献之”与“桃叶渡”这个典故表现出自己与爱人之间的美好纯洁,把他对心爱姑娘的动心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槟郎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也说,那时候年轻懵懂,不谙世事,两个人都纯洁的和白纸一样。 《圣姥庙的尼姑》是槟郎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诗歌。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古老年代的故事,女孩被强暴失去了贞操,无法说服自己嫁给心爱的男人,便剪去青丝遁入空门。男孩终将施暴者杀死,为她报了仇,可是仇报了,贞操对于女孩来说,是永远无法再挽回的。所以在诗的结尾,很多年后,他们都老去,没有在一起。读完这首诗我心里只觉得深深的忧伤,数百字的诗句,却写完了两个人的一生,再多的悲哀和无奈,都在只言片语中被渲染,也被淡化。从古至今,贞洁一直是女人无法摆脱的桎梏,对于诗中的女孩来说,她失去了贞洁,所以觉得自己无法面对心爱之人,她选择了遁入空门,这从另一方面体现出她内心的贞洁,是没有被摧毁的。男孩多年后依旧为她报了仇,说明男孩一直深爱她,并且想要治愈她心中的伤痕,所以才会拎着血淋淋的人头到庙门口,她收下了人头,却依旧没有治愈心中的伤疤。 我想槟郎要讲述给我们的是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恋。女孩为了守住心中的贞洁,男孩为了治愈女孩的伤疤,他们的爱超越了肉体与世俗,达到了心灵的融合。我想槟郎一定是向往并且赞美这样纯洁高尚的爱情的,他的专情与忠心,从他的诗中都表现了出来。这样唯美的爱情故事能用几百字来讲述,实为不易,原来人的一生,也是可以写成诗篇的。 他也是热情的,讲解诗篇时眼里的光即使是眼镜也挡不住,有时那双黑溜溜的眼珠会冲你狡黠一转。但槟郎又是温和的,絮絮地讲述自己的诗歌,讲自己揉在诗中的情感。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其特殊的一面。通过他的诗文,通过他激情的讲解,我能感受到槟郎在游每一个景点时的心情及内心的情感波动,体会他的浪漫情怀及豪情壮志。他坚持创作不辍,作为一名老师,他将自己的见闻学识传授给我们,从他那儿,我们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课堂上,每次读完一篇旅游文学例文,槟郎都会提问,一般情况下三四个人中才会有一个人会回答。 在槟郎老师抛砖引玉的过程中,我对比较诗歌也有了全面的认识。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中国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中国的文化是儒道释综合而以儒家为主;封建任人追求功名利禄,重规范,不重感情,妇女没有任何地位。西方是一个海洋性的开放体系,有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和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相统一的文化传统;女性有出入社交场合的自由:西方人比较注重人间的现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我觉得写诗这件事和槟郎老师很搭,槟郎有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觉,但是又没有人可以倾述,只能靠文字表达他的心境。他的内心十分细腻、情感十分饱满的,他靠写作把内心丰富热烈的情感表现出来。早年那些传奇的小说般的经历让槟郎老师充满了神秘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曲折的人生历程是一个是诗人的财富,我想那些诗句迸发出的灵感想必与这些经历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槟郎的诗妙就妙在诗不仅是诗,他的诗中有人生,有对未来的企盼,有对过去的思考。他的课堂也总是这样。我也从诗歌的角度更近一步了解到槟郎以及他对于这个世界深沉的爱。进入20世纪以后诗者不少,但更多受西方19世纪末浪漫主义的影响,趋于抒情与朦胧,能够反映生活的诗歌并不多。于是,槟郎,这位行走的江南古都的“民间”诗人,创作出上百上千首具有浓厚乡土情怀与写实主义的诗歌,他似乎是在刻意与这个时代作斗争。当所有人都在矫情地吟诵“轻轻的我走了”的时候,他为大家带去了他诗意的生活。他的每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在诗歌里得以升华。 通过搜索“槟郎”,找到了老师的博客,发现老师创作的诗歌竟然有千首之多,从2004年到2021年,最少的都有28篇文章。震惊之余也敬佩老师创作的坚持和孜孜不倦。这些诗歌内容非常丰富,有赞美山水风土的,也有歌颂人情美的,有感慨自我的,也有批评时事的,其中不乏佳作。我想槟郎老师对写诗这件事也是真正的热爱,他有说不完的故事写不完的诗,他的情怀也永远都抒发不完。所以才能坚持勤笔不辍的吧。槟郎老师是一个充满着浪漫情怀的人,他的感情非常充沛。在老师的诗作中有许多都是赞扬江宁大学城边,我们学校附近的“方山”的,看得出来老师十分欣赏方山的景色,能从各种角度多次的写同一个地方,可见老师的内心感情是多么的浪漫和鲜活。 20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