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力」修炼手册
查看话题 >为什么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
洞穴隐喻
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待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
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
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眩晕(就像才从电影院走出来一样),但是他会慢慢适应。
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意识到以前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影像,是不真实的,于是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
此时,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也使他们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没有任何经验,故而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会相信,并且会绑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杀死他。
整个洞喻到此结束。

随后,苏格拉底向Glaukon解释如何理解这个比喻。
洞穴是人体感官所能及的世界的化身,是它表示人类所处的普通环境,人们通常会把这个环境同存在的整体等量齐观。上升至日光,则代表灵魂从可视的世界,提升到“精神境界”,即只有精神领会的认知世界。
柏拉图以此表示不变的主意,即他的主意学范畴里的、各种物质现象的原始形象和榜样。在这些纯精神物中,善良的主意占据着最高的地位,相应于洞穴比喻中的太阳。
对话中的苏格拉底确信,为了能获得善良的主意,必须受到外在的大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私人或者公众生活里,理智地行事。
洞穴比喻是古典哲学最著名的比喻之一。作者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公元前428/427–348/347)。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对话集第七卷的开篇,让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文学化身)叙述了这个比喻。该比喻旨在阐明哲学教育,作为思想解放过程的必由之路,其意义所在。
哲学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从物质世界,到纯粹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前者是感官能认知的、可逝的物质世界,可以比作地下的洞穴,而后者则是不变的本体(存在)世界。
尽管每个人实现这种升华的过程不同,但是因为都需要外界的帮助,所以它势必也是一种集体的努力。
苏格拉底在先前的第六卷结尾处,讲述了太阳比喻,以及线段比喻。作为这些比喻集的结尾和高潮,洞穴比喻不愧为柏拉图哲学的基础篇章。因为它阐明了柏拉图的存在论和认识论的中心思想。
比喻中的囚徒,象征着不会哲学思考的民众,从而置身于一个次级复制品的人造世界或者臆想世界。而不会哲学思考的民众的看法是狭隘的。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现代性- 理性思维
深陷洞穴的人是很难超越自身环境的局限的,超越需要群体的努力。
在古代社会,人类通过形而上学,超验主义,宗教信仰等获得人生终极意义。此时人的价值是一元论的,具有高度统一性。
随着哲学科学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祛魅的过程。最初的价值意义逐步瓦解,对世界的认识也逐步加深。
此时人类面临着一个重大困境,即世界事实上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实然和应然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
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能解决世界是什么(实然),但不能解决价值/意义问题/道德规范(应然)。

道德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马克思·韦伯
韦伯在他的哲学论述中说,现代社会的理性又可以细分为工具理性(投入成本等于收益,客观性,一种手段,具有高效率,稳定性,可预测性)和价值理性(主观性,道德审美尊严等价值和终极目标)。
现代性的问题在于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失去公共性,取而代之的是个人相对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这种价值主观主义与多元主义被韦伯称作多神主义。
多神主义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冲突变大,经济理性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失去传统道德审判。
工具人
工具理性下,世界运行崇尚绝对理性,高度非个人化,所有事情对事不对人。金钱成为现代人的上帝。人异化为一种社会的工具和符号。
一个人的人格/爱好/性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社会提供什么技能。
根据供求关系专业分工来培训自己、打造自己,以便在这个高度资本化的社会机器中取得一席之地。
现代人从一出生就不可避免的生存于工具理性的铁笼之中。每个人都拥有机械性单一性的生活方式。
铁笼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压制。保护了人类免于洪水野兽病害饥荒的侵袭,同时也压制了人类个人意义和价值的发展。为了在滚滚向前的社会车轮上取得一席之地,每个人都不断外卷和内卷。
年轻人深陷精神危机,渴望一夜暴富,崇尚躺平。
人类看似从古代愚昧的洞穴中挣脱,看到了更广阔真实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的迷失可视为面对新世界的眩晕感,实质上也可能是掉入了另一个洞穴。
至于洞穴的深处是否有微光,指引我们进入真实世界或者另一个洞穴,且待我们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来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