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真理观与《庄子》问题
几乎每年上课的都会跟同学们讲讲《齐物论》中的一段话,今天有点新想法。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这一段话,啮缺向王倪提出的问题是个“真理”问题:“子知物之所同是乎?”王倪的回答是不可知论:曰:“吾恶乎知之!”
在啮缺的追问之下,王倪不得不对他的不可知论做了一番解释: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
这里要注意的是,王倪把“真理观”和“知识”问题转换成了一个“价值”问题,也就是说转换成了一个与“有用”相关的问题。传统的真理观是形而上学的,也就是说,相信这个世界有一个本质的真理,这个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的,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追求真理的人的任务就是发现它。
经过康德的认识论革命,人的“认知主体性”成为真理问题的关键点,物自体被排除到认识之外。而实用主义比康德更近一步,真理不仅依赖人的经验,而且对这个经验的判定标准是“有用”(当然实用主义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认识并不一致,我这里选取的是这个流派最彻底的观点)。
那么回头再来看庄子的这个转换,事实上庄子就把“真”转换成“有用”,后来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恰好可以成为庄子这个转换的注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仅仅是一个实用的社会科学问题,而且在自然科学中也是一样。
当然,庄子与实用主义是不一样的。实用主义认为,基于“人”的中心,以“人”为基点观察出来的对人来说实用的规律就是“真理”,虽然这个真理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但是我们应当基于“实用”的态度把它认定为真理。而庄子则认为:因为这是局限在以人为中心的偏见上得到的认识,所以毫无疑问,并非真理。只有超越人,才能达到真理,成为真人。
相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世间的真理都是基于人的实用性(或者说有用性)来认定的,而不是所谓客观的永恒真理。
求诚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转一篇西西河网站的文章: 英语是自带半文盲debuff的种姓隔离圣体 (3人喜欢)
- 谈谈如何评价中国的教育 (7人喜欢)
- 文学真实的概率学问题 (5人喜欢)
- 《道德经》的“德”到底如何索解?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