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和创作
在家里不停地看片,除了看片就是阅读。时间和空间都封闭,但精神层面不断有新的认知,取得了大量来自他人作品中的经验。较原先自我相对比,一定是进步。以前就连观赏我也不能做到十分投入,看电影时目光涣散抽离出错过很多也包括重要细节,被吸引到的点大多都是流于表面,触手可得。等到观影数量不断攀升,认知事物的视角和方法也在一步步变得多样化。在不断观影的过程之中,逐渐发展出自身审美标准和观赏习惯,也能自动分辨筛查所谓好电影和烂片。作为影迷,这应当是件好事,越来越能享受理解电影,体会内容下深层含义所引发快感。

老塔曾经说到:“在我的孩提时代,母亲第一次建议我阅读《战争与和平》,而且于往后数年中,她常常援引书中的章节片断,向我指出托尔斯泰文章的精巧和细致。《战争与和平》于是成为我的一种艺术学派、一种品味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办法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一种强烈的嫌恶感。 ”
影迷不断观看,认知好的作品以后。观赏的期待值和产生兴奋的阈值都随之提高。像是尝试过顶级食材以后,导致对大部分一般菜肴难以下咽。如果一个人观影经验,对电影的认知达到无法附加的程度,那么他的审美标准变得极高。其实在日常观影中是件非常痛苦的事。绝大部分影片的概念和内容他在他已看过的电影中品尝过各方面更优秀的,自然难以再被打动跟满足。我认为这就是反派影评把很多市面上一片叫好的影片打不及格分数的一条重要原因。从波米无时无刻不在节目中引经据典,博古览今中便可看出他对影史的烂熟于心以及所造成的对当下常规操作下产出电影的失望。
可当下认识到很重要一点。观赏和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无论多么专业的影评人也都很难正真实践去操作拍电影。如作为中国电影艺术最高学府的北京电影学内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师却不能拍出他们所培养出的学生那样的作品。 到我自己看文章时百般挑剔,一个句子显得违和就要骂出声来,对文段结合意思又有颇多修改意见。到自己上手就发现动笔写每个字都不简单,出来的全是垃圾 。很显然这就是眼高手低的表现。
顶级的创造者能使他创造艺术的水准超出大众的审美标准。而后,观影者们的观影审美水准就随着大师们推出优秀作品而提升。可阅读者本身的创造力并不会也相应提升。相反,较高的欣赏水平反倒会限制自己发挥,对自己创作时要求分外严格。这对已经有较强创作造诣的人如塔可夫斯基来说是好事。但对于一个没太多天赋,实际经验也同样缺乏的人,就只会把自己带入对自身能力的不信任和烦闷,陷入到创作焦虑当中。
再引用波米说过一句话:“可能提升作为影迷的自我修养需要多看好片,如果想要成为一位优秀导演则需要多看烂片”这句化旨在提示实践与练习的重要。因为矫正错误,避免发生是搞创作时弥足珍贵的经验。
最后告诫我自己,每天非得抽出5-6小时压抑住躁动专心写作,哪怕最终制造的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