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 飞往你的山》 ,教育的救赎
两天时间看完了《你当像鸟 飞往你的山》 。
这本书在我床头柜上放了快半年了,记得看推荐是关于作者逆袭考上哈佛,以为是像《风雨哈佛路》那样的鸡血励志书。好几次在需要鸡汤的时候拿起来,都是读了几章就看不下去了,实在读不进去、书也厚,就一直放着。
最近闲了,耐着性子读完十几章后有些停不下来,昨晚看到一点多才睡。
震撼,看完后的最大感受。这本书更多的是关于个人成长、原生家庭、教育的,而关于考哈佛,只有寥寥数语,不励志、不鸡血,行文间看似冷静叙述,实则充满了pua、压抑、暴力、扭曲,也有很多对人生选择、信仰、自由的挣扎。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已经被说烂了,个人感受是,不论父母做了多少错事,憎恨总是很耗费心力的,还容易乳腺增生、神经衰弱。。。不要放任自己沉溺于痛苦,也不要总拿原生家庭当失败的借口。与过去和解,不是他们没错、也不是原谅他们,而是自己需要轻装上阵,自己还有未来要拼,自己要幸福的余生。不论怎样的伤痛,时间和美好经历都可以治愈。
对于有的原生家庭很差劲的,我想,要接受有的父母是不爱子女的,父母的父母也许也很差劲,他们也是受害者,也让他们本身就没有爱人的能力,甚至自己都不会爱,也就不会爱子女了。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父母对子女的爱也.不是一定的。接受这个事实,依法尽赡养义务就够了。去寻找新的幸福的家庭纽带,或者用心爱自己。
任何价值观的评判也都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看。我爸妈总是否认自己“重男轻女”,而且总是告诉我他们对我和我弟是平等的,但事实上他们确实“重男轻女”。幼时会难过,长大了就看淡了。不能跳出时代去苛求别人,就像很难要求古代人去理解如今的一夫一妻制。父母所处的年代 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观念,他们很爱我,不需要我做饭做家务养家、毕业后让我舒心啃老、为我买车买房打算、更不会要求我做扶弟魔……为我付出的,远远超过我现在或将来能回报的,只是更爱我的弟弟。而我,也不强求。我弟,有责任心 赚钱多 性格好 三观正,有这个弟弟是真的真的很好。
对宗教、信仰的理解我总是偏狭隘,尤其是我那有些迷信的老爹老妈也总在迷信与科学中反复横跳,左眼跳了-肯定有好事发生,右眼跳了-都是迷信,别瞎想;生病了,一边虔诚拜神,一边必须找三甲医院的好医生。也看了一些关于信仰、宗教的书,也见过有信仰的人,但还是为书中塔拉父母虔诚的信仰感到震惊。
女性主义或者说平权主义是太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 书中有一句“穆勒思考的主题是女性的本质。他声称,许多个世纪以来,女性一直被哄骗、劝诱、推搡和挤压在一系列扭曲的概念中,以至于现在不可能再去界定女性的天赋和抱负。 ”想起波伏娃的理论基础:“女性并非先天,而是历史和文明的产物”。 女性是性别角色,更是社会角色。这本书的事情大多发生在2000年前后的美国,书中塔拉的母亲、肖恩的前任和现任妻子,懦弱、一味地顺从 隐忍,生活在pua和暴力的操纵中,没有反抗,习以为常,而塔拉的母亲完全是有经济能力的摆脱这一切的。塔拉的姐姐,想过反抗,最后却为虎作伥。
想起书中提到塔拉母亲厌恶她母亲对她穿衣的管制,被塔拉父亲的洒脱吸引,反抗母亲 逃离家庭后结婚,而后来塔拉母亲却完全屈从于丈夫更无理的管控。很难说是宿命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