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撷英004-虞晓《捉迷藏》《喜马拉雅天梯》

1,韩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与努力学习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元素,同时又孜孜以求本土化的表达策略分不开的。植根于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心理的“韩”味,如同美国因为特定的西部垦荒的历史背景与种族主义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西部片,是难以被其他文化直接跨界复制的。
2,在东亚地区普遍的儒家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之外,韩国自身苦难的历史和民族分裂的现实所催生出的民族心理“恨”意识,与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地缘政治格局变迁中对自身身份的怀疑与确认、对未来的焦虑与渴望所构成的国民心理,共同构成了韩国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
3,韩国电影的主流,始终是在对民族形象的自我书写,对民族心理的映射和表达。
4,韩国电影尽管类型发育越来越完备,商业元素越来越丰富,但许多电影仍秉持着深沉的现实情怀。即使一些表面上纯然虚构的类型影片,也都不约而同地在影片底色上渲染出韩国现实社会中的无奈痼疾,借助类型片中灾难元素、恐怖元素、惊悚结构的特殊力量释放并抚慰积聚在民间的复杂意绪。
5,不可否认,原作中也有着这样那样的情节BUG,可能正是这份“韩”味,让本土观众喜爱和接受。而极简,甚至有些草率的本土改编,让翻拍版的《捉迷藏》,有着沦为警示严防精神病和关好自家门的一场惊悚。
——虞晓《<捉迷藏>:值得商榷的“本土化改编”》

1,《天梯》不仅仅是一部真实纪录登顶珠峰过程,展示神秘的高山向导职业生活的“极限电影”,长达四年的拍摄制作周期,固然是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的艰苦险恶,但也给创作者们留下了充裕的时间,去捕捉在可见的行为背后所潜藏的文化与道德悖论,实现了文化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更大价值。
这是《天梯》创作者们所力图呈现的更为深入的真实,指向人性与心灵,投射社会和时代。
2,人物刻画的单薄和叙事上的反高潮效果,是《天梯》最被人诟病之所在。创作者的解释是由于无法确定能否登顶以及谁是最终人选,导致了素材的缺失所至。不论真实情况如何,个人更看重创作者们在有意或无意中所形成的于观众的“间离”效果。在西藏正被无数的文艺青年和都市白领视作灵魂归属和心灵牧场、在朝阳区仁波切已经摩肩接踵的时代背景下,《天梯》以质朴平实的影像和拒绝迎合的姿态达成了一次文化上的“祛魅”。
3,恍若仙境般的星空、流云如冠冕缠绕峰峦、夜色里仿佛宫殿的营帐灯火、飘渺悠忽的飞屑流雪、积久不化的绵延冰川、威严肃穆的清冽寒色,大自然在《天梯》中被表达得不仅仅是美,而是被赋予了某种不可冒犯的神性,是对曾被我们踩在脚下神山的“复魅”。
4,《天梯》的美学风格杂糅多变,既有冷静的观察纪录,也有直面的访谈交流,由岩石上所画天梯幻化为真实梯子的镜头又满含抽象与先锋气质。
——虞晓《<喜马拉雅天梯>:攀登或是后撤,神山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