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丨《天才枪手》揭示阶层的焦虑正影响着你的孩子
跟“天才”有关的话题总是惹人关注。一部与“天才”有关的另类影片——泰国电影《天才枪手》(Bad Genius)上映时就引发了诸多思考。

“烂番茄百分之百新鲜度”
“豆瓣8.5高分”
“泰国票房新纪录”
“作弊版的《瞒天过海》”
这是一部乍看起来“三观不太正”的电影,由2014年轰动一时的亚洲考场作弊案改编。片中,出生平凡的天才少女小琳进入贵族学校,结识了一批富二代同学,因缘际会,开始帮同学作弊来赚钱,但这种“拿钱换分”的交易,被另一名天才学霸班克发现。经过多场险象环生的“作弊战争”后,一起接下最后一单在国际考场上为富家子弟作弊的天价委托……
但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关于“惊天作弊案”本身。它值得一看,不仅是看亚洲国家(当然包括且最主要是中国)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下孩子们的无奈,为什么作弊这件丑事撩动了所有人的神经,引发了大家的集体共鸣?
作弊这种事情吧,学渣和学渣之间互相帮不上忙,学霸和学霸之间互相拉不下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校园中无形的阶层突破。

穷学霸:“好成绩,是我们唯一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
男女主角都是学霸。虽然巨幅照片一并挂在学校里作为展示,可彼此的家庭都伤痕累累且充满落魄,女主小琳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懂事,冷漠,永远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男主班克也是天才学霸,和妈妈一起经营着一家破旧的洗衣店。他看着妈妈洗衣服把背都洗驼了,默默地把没洗完的衣服洗完,生活的苦让他忍住一切。
男女学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惺惺相惜,又视对方为敌。因为都是学霸,相互认同对方的智商和努力,或许也有情愫在其中,但大部分时间里,为了仅有一个的奖学金名额,让他们对对方也无法轻视半分。
他们都是一样的人,都对于“成绩”“分数”有着天然的警惕,在“排名“、”分数”这类事的私心很重。

在这些学霸眼里,成绩是公平的,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这也是他们最后的,小心翼翼的尊严。
富学渣:“要是我能有你一半的聪明,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
他们的世界里成绩的意义仅仅在于可以换得话剧表演的机会或者一辆豪车,或者更多物质的享受。
他们从小不曾受过任何挫折。他们的自尊不曾受损,以为一切都能靠钱摆平。
哪怕遇到了问题,也从来不用脑子解决问题。

格蕾丝哭着对小琳说:“要是我能有你一半的聪明,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纵使他们其实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也有着愧疚,只不过却不以此为耻。

穷孩子在前线扛枪,搏命。
富孩子在后方花钱,买路。
但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好成绩。
穷学霸保持自己的好成绩,赚更多的钱;
富学渣为了让父母开心,从家里拿到更多的物质奖励,花钱买成绩。
学校不同于社会,它奖励顺从、听话的学生。虽然成绩与智力水平关系不大,但对于学生在学校中的听话程度、自律水平、尽责能力,分数是极佳的预测指标。要想拿到好成绩,按照老师要求的做,准没错,至于有没有从内心热爱学习,有没有真的对知识融会贯通,不重要。
他们的最大目标,是好分数,而不是真正学到什么。学校还奖励通才。各门成绩优秀,你才是真的优秀,至于有没有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有没有可能在这方面做出杰出成就,不重要。
学霸还是学渣,有那么重要吗?
无数学校中令人艳羡的学霸,一进入社会,就泯然众人矣。
波士顿大学研究者Karen Arnold,曾跟踪研究了81位高中优秀学生代表,想看看他们在学术领域获得了什么成就。95%以平均绩点3.6考上了研究生,60%获得了研究生学位,其中90%在专业领域工作,有40%进入了行业高级职位,这是大家眼中典型的成功路径,安全稳定、前途无忧。
但是,这些高中的学霸中,有没有人改变了世界、影响了世界呢?一个都没有。

Arnold教授说:“即使这些昔日的学霸,如今都在各行各业熠熠生光,但他们并没有获得极致成就,为人类社会作出极致贡献,他们都是顺应系统、遵守规则,而不是突破规则的人。”
他们追求好分数,致力于成为通才,在学校这个系统内如鱼得水,但他们并没有时间、精力与热情,去发掘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并在此深耕一番,也就降低了在某一领域达成卓越的几率。
最终,成为了一群焦虑不安、患得患失、内心迷茫的优秀的绵羊。

学校有明确的规则和目标,你只需听话遵守就能回报,社会可不是,生活更不是,它从未规定过哪条路径最成功。
当没有明确目标和路径去依循,没有看清自己的优势与短处,这些优秀绵羊很可能就会崩溃。
来自哈佛大学的Shawn Achor教授的研究表明,大学成绩、院校名气,与工作业绩完全没有关系,也丝毫不能预测生活成功。还有一项针对700名美国百万富翁的研究发现,他们大学的平均GPA只有2.9.
遵守规则,并不缔造成功,只会帮你剔除极值——极好和极坏,既不至于让你沦落底层,但也抹杀了一个人获得极致成功的可能性。
就好像很多年轻人都想去拿铁饭碗,它的确让你名声好听、生活小康,但如果你遵守规则、不贪不占,也不大可能极其富有,只能在平均区间内做一辈子普通人。
我们总是想着要“好”,但“好”常常只代表着“平庸”。
一批或许不是“别人家的好孩子”,但极其清楚自身独特优劣势,在可以发挥优势、转化劣势的环境,忘我工作、享受奋斗的人。
如何帮孩子创造美好未来
影片中有一幕,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小琳帮同学作弊被发现后,校长决定,取消其奖学金申请资格,她不服,顶撞说,“我是让别人抄我,我没有去抄别人,我考的那些满分,都是靠我自己的努力。”
校长听后生气地质问她的爸爸,“你都不给女儿做品德教育的吗?”生气到要开除小琳,“这里会考满分的孩子,也不只你一个。”
没有正面的回应,更别说耐心的教育。这位校长的质问,其实更适合她自己,更适合班克的妈妈、和花钱买分数的同学的父母。
这群孩子参加的最后一场也是最大的一场作弊中,考试的最后一部分是写作,论文的题目是:Howtolight your way to a better future(如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唯分数论、唯金钱论的环境,曾让这群孩子别无选择,但到最后,那个能忠于自己的内心,回到生活的正轨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坚定而强大的父母。
考试答案只有一个,人生解答却有千千万。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选择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