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留法勤工俭学值得反复说道?


电视剧《觉醒年代》一开场,就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身份的李大钊和旅日的陈独秀,在那里第一次相遇; 北大里,“男神教授”胡适,留学美国归来,见面一句Good morning; 被青年网友真挚宠爱的“留法组”——赵世炎,延年、乔年兄弟,周恩来…众人于上海码头出发赴法,挥别亲友… 以上这些,隐藏式的串联起一部中国近代留学史。 ▲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角 但是,我们不谈留美、留日,单单反复提一提留法。确切地说,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这是纪录片《留法岁月》开篇的一段解说词,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何值得细读。 所谓“留学之光”:普通人家也能出国留学!这是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运动!
回顾近代留学史

容闳作为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毕业生,“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促成了留美幼童的派遣。(这与李石曾作为留法第一人促成勤工俭学运动媲迹,后文提到。)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分四批赴美留学,预定“每批幼童驻洋十五年”,“通计首尾二十年”。 ▲ 留美幼童合影 随后,比留美幼童稍晚几年的官派留欧生,走上历史前台,主要出自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由洋务派李鸿章、沈葆桢等人发起。 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催生了中国的新式教育。 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试图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比如1898年,建立京师大学堂。然而,京师大学堂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封建官吏的,那些学生本身都是官僚。训练这些“官僚”的小教员,喊操时就得喊着:“老爷向左转,老爷向右转。”可谓滑稽。 “西学东渐”渐渐深入人心 三四十年后,留学教育已成为了当时高等教育的同义词。这是因为废科举之后,清政府改革新学制,留学更成为学子进修的不二之选。 至民国初年,新式学校制度的基础尚不牢固,基础设备落后,人力师资匮乏,对于当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高深学问的相关研究尤其感到缺乏。 胡适在1910年给其母的信中写道:“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 民国初年,即便政权交叠,错综复杂,但中央政府仍多有派遣人员出洋留学的措施。地方政府或迫于形势需求,或响应中央政府,也有派遣学子出洋留学的举动。当时于民间,各地亦有不少自筹经费出洋留学的青年学子。
留美、日、欧人员分析
而近代留学目的地几乎全部集中于美国、欧洲、日本三处。






早在洋务运动期间,美国和欧洲即为清廷派遣官费留学生的留学之地,不少留学欧美的学生归国后为我国近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铁路之父”詹天佑。 留日教育虽自甲午战争以后才起步,但发展最快,留日学生多如牛毛。中国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大都有过留日学习的经历,如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国民党内的蒋介石、汪精卫,文艺界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 美国 如前所述,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从上海启程赴美留学。1872-1875年,清廷前后共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些幼童大多数出自贫困家庭,属于在传统科举正途很难上升的一批人。 1908年,美国正式通过了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给中国,用于选送优秀青年赴美留学的法案。留学美国开始兴盛起来。民国初年,留美官费生以清华学校派遣为主,中央及各省派遣为辅。 传统仕途断绝,而出洋留学归来者,待遇优厚,地位崇高,故而自费留学美国的人也越来越多,成为国人心目中出人头地的捷径。 所读主要学科:工科学生来源大省:广东 日本 留日学生的心理比较特别。 他们出洋,往往是借鉴、探寻、学习复制的心态来观察日本。这是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几乎全盘西化,摆脱了列强侵扰,成为亚洲强国。而留日的学习、生活费用相比欧美低廉,又由于官费生的设置,使得赴日留学生的身份背景颇为复杂。 所读主要学科:工科、医科 欧洲 晚清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70年代,清廷派遣了一批学生留学英法德三国,主要学习海军。直至进入20世纪前,共派遣留欧学生80余人。科举废除后,地方政府选派学生赴欧学习实业。1908-1911年,单统计留学法国一国者,已有140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亚欧之间的交通中断。随后而来的,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段和平稳定的发展期。这也恰恰是留欧最密集发生的时间段。相比于之后的三十年代——世界政治大局的暗流涌动,局部战争的爆发——彼时世界整体局势的和平稳定弥足珍贵。 所读主要学科:工科、法科、理科学生来源情况:内地省份人数增加 ▲赴欧路线图 1919年-1921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近代欧洲留学的高光点。以四川、湖南最为突出,人数最多。这里的青年学子苦无出路,在政治上又热情高昂,再加上勤工俭学不受经济实力束缚… 这一切的因素,让留法勤工俭学成为留学史上最特殊的篇章。 我们甚至觉得,它稍微有了点“现代”的意味。 试想如今的留学生,除去那些家境富足的少数者,很多非公派留学的同学,其身份背景也如百年前的他们,一些同学也要靠打工自己负担生活。
留法人群是怎样的?


“勤工俭学运动的实验室” 与美国留学的容闳角色相似,李石曾是晚清重臣李鸿藻的幼子,他在自己完成留法的学习、博士毕业后,也将精力投注到“国民教育”事业上。 1908年,李石曾在巴黎郊区开创了法国第一家豆腐公司。为解决劳工需求,他将老家河北的42名农村青年带到了法国。这些来自河北蠡县布里村的农家子弟从未出过远门,绝大多数甚至连中文都不认识,但李石曾坚持让他们白天做工,夜间学习。 ▲李石曾与他的豆腐工厂 两年之后,他们神奇地验证了李石曾“勤于做工,俭以求学”的想法。不仅有了一些积蓄,也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 这一举动,被法国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王枫初Nora Wang称为“勤工俭学运动的实验室”。20世纪初的中国,平民子弟无需支付高昂费用的留法大门,就这样被打开了。 布局这一伟大的留学运动 仅有一次先导“实验”,还不足以促成一项历史运动。摆渡大批青年赴法,是要思虑各项细枝末节的。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同年,李石曾学成回国,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蔡元培对此大力支持,特将北京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前国子监南学旧址拨给该会,做留法预备学校校舍之用,由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筹备工作。 1916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执行机构、华法教育会在巴黎成立。 欧战期间,身在北京的李石曾也敏锐地提前捕捉到国际形势的变化,他加速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筹备,1917年,第一所留法预备学校,在河北蠡县布里村成立。 保定育德中学、北京城内及长辛店、上海、福州等地,全国范围内相继开设了20多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和各种形式的留法预备班,教授有志青年现代工业知识,开启心智。 ▲ 全国留法预备班分布 这些青年,在初划分时,也分不同等级。比如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机械原理,制图、以及法语。在这里学习的青年,文化程度稍高一些。而其他学生,则被安排在距离保定约40公里的布里村初级留法预备学校学习。 决心留法勤工俭学的年轻人欢天喜地,中等学校毕业以后没有办法升学的人,有了出路。 另一方面,留法勤工俭学公费生名额极少,大多数学生即使进入预备班,也只能自筹赴法的经费。贫苦的学生,只能祈求本省乡绅名士来资助,或者靠那些热心筹措的人四处“活动”以获得一张单程船票。到了法国后,他们匆匆补习一下法语就进入工厂,自谋出路了…
留学运动失败了?
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延年带着大家组织工读互助小组。

在真实历史记载中,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长沙的一些进步青年,兴起工读互助主义的实验活动,他们按照“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其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组织互助社一类小团体,过起“共产的生活”,并希望把工读互助团逐渐推广到全社会,从而实现“平和的社会革命”。 ▲ 影视剧中的互助生活 他们拟用“工读主义”改变中国的“良方”,与李石曾等人发起的“勤工俭学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我们是否可以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一次范围更大、行动更为猛烈的工读实验?而就如电视剧中陈延年的失败一样,这1800多人的法兰西求学之旅,是否也注定达不成初衷? 参考: 《民国初年中国留学生群体考析——以1912-1925年留学生群体为对象》,孙璐,《学术界》第190期《近代中国人对于留学的认识演变与发展历程》孙增德 文字、图片:纪录片《留法岁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