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伊思想札记之六:“完美英雄没有正义的声名”
《被拯救的威尼斯》是韦伊创作的一部三幕悲剧。剧本没有完成,不过在缺少人物对白的地方,韦伊作了大量补充批注,因此剧作的架构基本是成形的。除了剧本和批注以外,韦伊还附加了关于本剧的27条笔记。
剧本取材自一次真实的历史事件。1618年,鼎盛时期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为了收服威尼斯城邦,策划了城中雇佣兵的谋反行动,计划在圣灵降临节的前夜突袭威尼斯。行动指挥之一加斐尔出于怜悯,向威尼斯的最高统治机构十人委员会告密。谋反行动败露,所有谋反者在当夜被处死,加斐尔本人被驱逐出威尼斯。
剧本的第一幕开始于谋反者在行动前夜的聚会。这是一群流放者,背井离乡,饱受磨难,出于向世人报复的心理,他们决心一定要造反成功。面对唾手可得的胜利,所有人都兴奋异常,觉得人生即将扭转,鲤鱼跃龙门就在眼前。行动的指挥者为皮埃尔,他被许诺在拿下威尼斯后将指定为新的总督。其他人的未来也各有安排。另一位重要人物加斐尔起初对谋反一无所知,只是出于对挚友皮埃尔的支持才加入其中。在冷酷无情的野心家何诺发表了关于威尼斯未来的讲话后,加斐尔才明白将要发生什么,为此忽然脸色发白。这让何诺起了疑心,提议杀死他以绝后患。皮埃尔坚决反对,表示自己和加斐尔是生死之交,为了保护朋友愿意牺牲生命。
第二幕发生于第二天早上,皮埃尔因故必须离开威尼斯,他提议加斐尔替代他担任行动总指挥,因为他既勇敢又高尚,是天生的领袖。他甚至愿意将西班牙国王许给他的总督位子让给加斐尔。为此他请何诺向加斐尔传授帝国的政治理念,教他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征服者和统治者。
何诺的政治演讲是韦伊着重处理的段落,足有数页之多,全剧完成度最高的地方就属这里(以及后面整个第三幕)。何诺的讲辞,一言以蔽之,就是巨兽政治的原则。巨兽政治不相信正义和同情,只相信力量,并且永远“以第一人称复数”进行思考。城市沦陷之后,为了犒赏士兵,必须实行烧杀抢掠。对威尼斯人的怜悯极其有害:“就我们这样的行动而言,这样的顾虑是致命的。这会削弱团队的士气。[1]”同时,这位冷酷精明的政治老手不忘指出,这也是对威尼斯人的一种照顾:“从明天起,这些人将成为西班牙王的臣民。为他们着想,必须一劳永逸地打击他们的勇气,让他们不流血牺牲就顺服。”否则他们必将起来反抗,造成无尽的麻烦。只要在士兵发泄完后加斐尔能出面制止恐怖,这些被征服者就会把他当做救世主,盲目地臣服在他脚下,到时就能对他们为所欲为。
接下来的这段话堪称关于力量政治最现实精确的描写,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希特勒和斯大林读了恐怕都会击节赞叹:
必须让这里的人在今天夜里和明天感觉到他们只是玩具,必须让他们感觉到没有希望。必须让他们突然发现脚下踩空并且永远会踩空,他们只有顺服您才可能站稳。这样一来,就算您冷酷无情地统治他们,就算您手下的士兵杀害过他们的父亲或儿子,玷污过他们的姐妹或女儿,他们照样会把您当做神。他们会紧紧抓住您不放,就像小孩抓住母亲的衣角不放。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今天夜里一切都不被尊敬……必须让他们第二天再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谁,再也认不出他们的周遭,再也认不出他们自己。
何诺的长篇大论结束后,加斐尔平静地表示接受他的教诲。这让何诺打消了对他的疑虑。
威尼斯少女维奥莱塔遇见了皮埃尔和加斐尔。她是十人委员会书记官的女儿,天真而纯洁,此刻也处于兴奋之中,然而却是为了即将到来的节日而感到幸福。皮埃尔告诉加斐尔他喜爱维奥莱塔,但是为了当晚的行动,他不会费心保护她。其他谋反者们也同意这一点。他们大多对威尼斯人心怀怨恨,不仅受够了他们的苛待,更受够了他们施加善意时傲慢的优越感。少数与威尼斯人结下友谊的谋反者也奇怪地发现,此时这种温情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们满心只想冲进那些曾款待他们的人的家中,掠夺他们的财物,奸淫他们的妻女。和平的日子好像一场缥缈的梦,他们拥有力量,将要成为主人,威尼斯就是他们手中的猎物,这对于谋反者来说才是真实的东西。
对于谋反者的盘算,威尼斯人浑然不觉,沉浸在节日前的快乐之中。维奥莱塔向加斐尔谈及威尼斯的美。她相信,美本身就足以拯救这座城邦于任何危难之中。“神不会允许这么美好的事物遭受毁灭。谁会想到对威尼斯下毒手呢?最可恨的敌人也不会有这样的坏心眼……威尼斯的美本身就是最好的捍卫者。”对此她的父亲笑着说,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仅靠敌人的怜悯就幸免于难的。
听了少女的话,加斐尔表示他会牺牲性命去捍卫威尼斯的美。父女两人走后,谋反者们嘲笑他们的天真愚蠢,并开始商量今夜谁将第一个享用维奥莱塔的身子。何诺上前向加斐尔絮叨,语气里透露着按奈不住的狂热。加斐尔生硬地打断了他,下命令让众人离开。舞台上只剩下他一人。一段诗体独白,结尾几行是这样的(此处照吴雅凌的译文做了一些改动——易寒注):
今夜借由我,恐怖耻辱和死亡 就要降临,我被认成主人, 明天所有人要违心地顺服。 她在黄昏里灿烂欢悦, 黄昏里人们也完整骄傲。 太阳最后一次照见她的光彩: 太阳若有知,必因怜悯而止行 ——但太阳与我皆无怜悯之心。 满眼的美景,将死的她, 我焉能不学太阳的无情?
这时何诺再次出场。加斐尔对何诺说,他将为那些把命运交给他的人做该做的事。
第三幕,圣灵降临节当日凌晨至黎明之间,书记官如古典悲剧中的报信人一般登场,交代之前发生的事:加斐尔向十人委员会告密,并请求城邦饶他的同伴不死。委员会答应了他的请求。谋反者被捕。然而委员会食言,决定处死加斐尔以外的全部囚犯。加斐尔本人则被永久驱逐出威尼斯。
作为铁面无私的政府高官,书记官同样精通巨兽政治的原则。关于如何处置加斐尔,他向手下交代,一定要一开始就用极端粗暴无理的方式对待他,彻底挫伤他的自信,这样他才不会因为委员会的食言而报复。韦伊在这里的注解写道:“他几乎是一字不漏地重复第二幕第六场中何诺关于如何对付威尼斯的话。”书记官精准地预言了加斐尔接下来的反应:首先是愤怒,继而是悲痛,然后是苦苦哀求,最后陷入深重的绝望之中。
牢房里,谋反者哀叹自己不幸的命运。前一夜他们是那样快活,仿佛世界就在他们手中,此时却身陷囹圄,“一名刽子手的双手就是我的天地”。此时他们才醒悟过来自己原来并不拥有力量,是力量一直在掌控他们。目睹这一切的加斐尔为委员会的出尔反尔狂怒不已,发誓要将威尼斯毁灭。书记官对此回应以冷漠。接着加斐尔哀叹起同伙的命运,背叛了挚友皮埃尔这件事尤其使他愧疚万分。他的悲伤没有打动书记官,加斐尔于是跪下来向他苦苦哀求,换来的依然是石头一般的沉默。
这时加斐尔终于认识到,他不仅背叛了他的同伴,还遭到了他所施恩对象的辜负。没有任何一方愿意接纳他,他孑然一身,彻底孤独,犹如旷野中的野兽。他说话,却得不到人的回应。于是他只好向非人的存在说话,向太阳、大海、运河和石墙呼号他的不幸。看守加斐尔的守卫们根据书记官的指示,等待着谋反者处死的信号,在那以后他们会给他一笔钱再撵出城邦。守卫们对加斐尔心中只有厌恶:这个反贼先是背叛了威尼斯,后来又背叛了朋友,这样一个出卖了两次的叛徒在他们看来简直猪狗不如。城邦非但不处死他,居然还要保护他的小命,害的他们没法参加节日庆典,这让守卫们对他恨上加恨。
一群平民闯进了监狱,得知加斐尔的身份后,也和守卫们一起极力耻笑、辱骂他。世人无休无止的侮辱逐渐削减了加斐尔的存在。他愈发沉默,对周遭的一切不再抵抗,整个人陷入了一种奇特的静止状态。在死刑结果传来的那一刻,他终于完全接受了命运,心甘情愿地踏上了受难之路。狱卒试图跟他说话,得到的回应麻木不仁,近乎毫无知觉,仿佛已经脱离的此世——第三幕里,起初是加斐尔说话而无人应答,现在是别人对他说话而他不应答。韦伊在笔记中写道,此处加斐尔的灵魂深处发生了什么,始终是一个谜。
牢房外发生了械斗,是一小群逃脱的谋反者在负隅顽抗,已经被威尼斯军队制服。加斐尔听到声音,带着神秘的微笑径直走出牢房,似乎是要与他们一同赴死。狱卒和平民们将他拖了出去。最后,维奥莱塔独自一人登场。她对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满心喜悦地迎接节日的朝阳。
本文的标题“完美英雄没有正义的声名”,来自《被拯救的威尼斯》中文译者吴雅凌创作的译后记。韦伊在关于本剧的笔记里第24条点明了本剧的主旨:“自古希腊以来,第一次重拾完美英雄的悲剧传统。”
何谓完美英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过一种完美的义人形象:“他虽然从未行过不义,却必定拥有最大的不义的声名,这样他的正义才能受到考验,他才能证明自己没有被坏声名及其后果所挫败,而是相反,始终坚持不变,一生被人看作不义者,而本质却是义人……”
这是韦伊最喜欢引用的柏拉图段落之一。这样的英雄观,和流俗理解的英雄完全背道而驰。世人崇拜英雄,崇拜的是英雄的光环,而这光环总是来自于力量。对于单纯的古人来说,这力量还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意味着肌肉和脑筋。后世不满足于此,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必须还具有道德优势。他必须持有最大的正义威名,能够对一切邪恶事物战无不克。当世人将正义和力量联系在一起后,他们便可悲地变成了巨兽的俘虏。有的人如何诺,发自内心地认同巨兽的逻辑;还有的如皮埃尔,本性高尚,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然而却受到巨兽的蛊惑而不自知。巨兽是力量的拥有者,代表着统治一切的必然规律,因此其实我们都是巨兽的奴隶。有时我们是何诺,有时是皮埃尔,除非发生奇迹,否则谁也无法挣脱力量的束缚。
巨兽代表着力量、此世、世间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它的对立面则是虚无,是超越,是我们无法辨认的不存在于此世的美。在剧中代表这美的是维奥莱塔,一个天真少女,始终沉浸在幸福的无知当中。然而韦伊说,这是“一种不稳定的易碎的幸福,一种偶然的幸福”。恶的些微一点沾染都会使这幸福转为不存在。这是一种极渺茫极不可能的美,嚣嚣尘世中无人能认出的美。
然而这美被加斐尔认出了。为了这种不可能之美,他愿意牺牲性命保卫这座城市,哪怕要付出背叛同袍的代价。真实历史中加斐尔告密的动机众说纷纭。绝大多数人都像剧中的书记官一样,不相信仅仅因为怜悯就能驱动一个人做出这样重大的抉择。然而韦伊相信这一点,她相信奇迹可以这样发生。但同时她也承认世人的怀疑有道理,因为这种怜悯在人的身上实际是找不到的。“悲悯从根本上是属神的品质。不存在属人的悲悯。悲悯暗示了某种无尽的距离。对邻近的人事不可能有同情。”
怜悯,既是加斐尔的英雄义举,也是他的罪孽。是义举,是因为怜悯属于神圣的领域;是罪孽,是因为人根本配不上这种神圣,所以无论是施与怜悯还是接受怜悯都是一种僭越。当加斐尔向威尼斯请求饶恕他的同伙时,他就像古典悲剧的主人公一样,逾越了神和人之间的界线,提出了超过本分的要求。这时威尼斯那脆弱的美瞬间消失不见了,她的面孔翻转过来,露出了和谋反者一样的巨兽嘴脸。书记官与何诺骨子里完全是同类。威尼斯城邦与西班牙帝国原来并无区别。狱卒和平民们对救命恩人的肆意嘲弄让人想起了基督也曾经承受过同样的耻辱,声名完全消散,连他最忠诚的门徒都曾经三次不认他。加斐尔的受难是人格逐渐消隐变为虚无的过程。这是合理的:你为不可能的虚无之事去牺牲,最后换来的也只能是不可能和虚无——没有比这更符合逻辑的事了。
剧本的最后,进入了虚无之境的加斐尔看见了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他不再回应别人的问话,因为说了也没人听得懂。就像柏拉图笔下最终走出洞穴的人,他看见了阳光下的真实,那是我们这些仍然困于洞穴中的囚徒所无法想象的。维奥莱塔在无知中醒来,赞美节日的幸福。她必须一无所知,这样才能成全真正的正义,因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参考
- ^本文所有引文未作特别说明的,均出自《被拯救的威尼斯》,华夏出版社,2019.3
易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庖丁与AI解牛 (2人喜欢)
- “好的坏书”与三种读者 (2人喜欢)
- 卡夫卡:自由与出路
- 王小波:冷静的头脑和疯狂的心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