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标准与事实逻辑

当一些事情变得复杂难解,世界变得黑白颠倒的时候,通常都是情绪和道德感裹挟着催生出很多原本站不住脚的观点和态度的结果。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呼吁,以事实和逻辑重新去审视自己的这些观点和态度,让情绪冷却。
豆瓣上有一个话题页叫做#现实中让你感受最为深刻的阅读场景#,这个话题下能看得出大多数人都想捕捉和传达的是阅读的力量。有网友A拍到一家三口在旅行过程中各自读书画面,配文:「机场偶遇,温暖、精心、有力量」发到这个话题页上,却被一名网友B解读为「偷拍了他人全家人,还挂到网上」。
这名网友B可能是一名道德标准很高的朋友,尊重隐私,看到这样的内容义愤填膺,正义感使然必须要发帖发声,转发截图的的时候还会给原图里的三个人打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没有给原PO ID打码。
再来看事实和逻辑:
1. 偷拍的事实是否成立?事实是摆在网络上的目前就是一张照片,并不了解照片拍下前后发生的事情,也许拍照的时候拍摄对象已经知晓,也许拍下后有获得同意,这都是我们无法从一张照片去判断的事情,直接锤成偷拍恐怕不妥。
2. 网友A的原帖,不论从文本还是话题的语境里看,都不像是在「挂」这家人到网上,什么叫做「挂」,给出定义给出事实,然后两者是否匹配得上就很清晰了。如果逻辑上认为「不加码」=「挂」,截图转发,但不给原PO ID打码的行为,属不属于「挂」?
3. 做事情的底层逻辑是「发心」,不看发心只看表象,就容易黑白颠倒。在我的视角里,我关注这个话题的内容,因为我不觉得这上面的内容是入侵一个人吃喝拉撒睡等各方面私隐的偷拍内容,这个话题的内容贡献者的记录都是在记录人在阅读时候的美好场景,不论是地铁上在读书的都市人,还是蹲坐在报刊亭抄报纸的村妇,我都从他们身上看到阅读的力量。出于保护隐私打个码也许最为周全妥当,但不打码的发心我相信众多对人文摄影有追求的人都知道:就是为了保留那份影像本身的力量,更何况有时候打了码,没做坏事的人都像做了坏事。
不存在的照相展的作品都是来自于客人们每个月的记录,这些记录里鲜有人文抓拍,稍微拍过这些内容的人都知道这些内容拍起来不容易:一方面那种浑然天成的场景和氛围转瞬即逝,摆不出来;另一方面拍照的人还要处理被摄主体的个人意愿和隐私。
旅途中难免想要拍摄人文纪实,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事情,也许对今天这个隐私的边境一直出现纷争的互联网世界多少有些参考的地方:一次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到天津旅游,在五大道的院子里看到一家乐器行的老板坐在院子里弹吉他,那个画面静谧美好,我举起相机想拍下来,老板看到我了,然后拿起吉他挡住了脸,我放下相机,跟老板说了一声我,「对不起,没有恶意」,便离开了。
另一次是在伦敦旅游,我对着伦敦地铁标志性的圆形logo拍摄,然后一个带着耳机的女孩儿走过我的镜头前,发现了我在拍照,在我按下镜头的瞬间,对着镜头笑了一下,我看了一下预览,抬头对女孩儿说,「Thank you, you look great!」,她带着微笑走开了,同时她也给我的这趟旅行留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而那一站的名字叫「Angel」。
请注意,我从来没有说「偷拍」是一件正确的事情,我想提醒的是每一张影像都有它背后的故事,而在这个人手一台手机,随手拍随手就能发的时代,有较高的道德标准是一件让人尊重的事情,但摆事实和讲逻辑也许才是和这个世界和解的工具。
本文为 不存在的六月照相展 引言
-
LaughMyAssOff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15 22:00:00
-
体育部TYB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16 13:29:44
泰迪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世界 (31人喜欢)
- AI那么强,人类还需要写作吗? (11人喜欢)
- 普通人为什么要做播客? (32人喜欢)
- 从曼谷带回的一些美好小物 (24人喜欢)
- 你还记得你喝的第一口咖啡吗?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