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记:雪中的男孩与小鸟
前段时间,陈韵劼来弹斯克里亚宾的时候,和钢琴家有些沟通。他提到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对自己少年时期的影响,哪怕像《镜子》这样十分意识流的作品,也很触动他。
我没看过这部电影,但其中有一张剧照,倒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冬天,一个小男孩站在树下,一只小鸟站在他的帽子上。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画面,出现在了诺尔施泰因(Yuriy Norshteyn)导演的动画片《故事中的故事》中。
诺尔施泰因的知名度不及塔可夫斯基,对于动画电影而言,却是一位巨匠。《故事中的故事》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也带有意识流色彩,却看得我欲罢不能。当然,其实也没有看很多遍,只是每次看都很投入。
该作问世后,在西方引起轰动,1984年,奥林匹亚动画大展评委会甚至将它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动画影片”。
仿佛不约而同,塔可夫斯基的《镜子》问世于1975年,诺尔施泰因的《故事中的故事》是1979年,都属于一种深厚而特别的文化持续发展,来到一个阶段的末期与转折节点时的产物。

有些艺术不能看得太多,或听得太多,因为每次接受都很消耗人。对我来说,《故事中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或许以后可以鼓起勇气写点观感。
其中,不同线索平行发展,前述那个场景仅是片段性地穿插。男孩站在树下,抬头看树上的乌鸦,想象着自己坐在树枝上,和乌鸦们玩,把自己的苹果分给它们。


《镜子》里的孩子,一只小鸟站在他的帽子上,显然也是某种幻想,或由此寄托一些东西。这样几乎重影式的呼应,让我好奇是否在俄国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之内,一个孩子在冰天雪地中,独自和鸟儿相处,有着某种象征的含义?
当然,也未必是现实意义上的独处,《故事中的故事》中的场景,孩子的父母就在离他不远之处,只是孩子单独去感知、面对和想象乌鸦的事。片刻之后,父母就把他拽回来了。
他们当然不知道孩子想象中的画面,而孩子自己,进入感知是自然而不自觉的,或许将来与之告别的时候也一样。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6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