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1. 跟自己开会
前段时间的工作焦头烂额,逐渐梳理清楚的过程是借由开会。
开会的过程就是不断问自己,现在什么工作最重要,我完成到什么进度了,我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涉及到多人合作的事项,这种开会交流更加重要。因为信息实现不了共享,那么就会出现很多会错意的跑偏。
而且这个过程还帮助思考什么工作重要,什么工作可以往后放。
总之,这个动作其实是检视工作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
从工作说回到生活,因为工作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是不是有认真检视自己的生活呢?
所以,我决定每天晚上跟自己开一个会,其实,也就是做反思、做检视,也可以是写日记,作总结,形式是不重要的,本质是要思考自己是不是有在推进自己的人生。
2.我的日课
这样的行为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曾国藩,他曾经给自己定下日课十二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本质上来说,曾先生是在培养一种习惯。
三字经的开篇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大家本质的性格是相似的,但是习惯的不同却导致了人跟人相去甚远。
而日课这种形式,其实是一种管理学上的工具,PDCA循环,梳理计划-行动-检查-再次行动的过程。
对于其日课内容,不尽然照搬,但是这种形式非常值得倡导。
3.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有一些朋友钻研佛家,也曾耳濡目染,佛家非常喜欢一个词儿:叫“精进”。
这句“勇猛精进,志愿无倦”出自《无量寿经》。
学佛的过程是一个跟人的本能不断斗争的过程,所以一刻不能倦怠。既要有金刚怒目,坚定勇猛,斩断世俗之愿的猛利之心,又需时时坚持,一点一点的进步。并且这种心需要一直保持,不能退转,才可能有一丝脱离苦海,求得般若的机缘。
这样的态度适用于任何目标的达成。
因为它强调的是一旦明确某个目标,使命必达的执行力。
人生的实现不在一朝一夕,因为朝夕之间并不能有多少积淀;但人生的实现,又在一朝一夕,因为每一个点滴的积累,都在改变我们的习气,改变我们的人生。
人的生命充满无常,人常常以为自己有自由意志,殊不知大部分时候都是被本能,被无明牵着走。
所以这种为自由意志而战的对抗显得尤为艰难,甚至中间有迷惑、退转、艰难,但正是这种对抗更容易让人收获厚重、收获力量。
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