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犄角旮旯
《写在人生边上》,很短。总共十篇文章,连序不过十一篇,然而思想并不少。本不应该读一遍就写读书笔儿的,但一时又没有读第二篇的兴致,放久了又怕忘记,总之尽量不写成 “捏造的摸象派” 便是。然而边写,必是要边再读上几遍的。
钱锤书先生之博学,让人叹为观止,所引用之中外文字,连其书本身,多是闻所未闻。机械式的掉书袋没有人会喜欢看,但若是能柔和地融于文字中,便是个人的本事到了家。尽管读者们会有些磕绊,也只能怪自己浅陋,而不好说作者炫耀学问。先生似乎很有自信,在第一篇《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中就用足了力,几乎是用注释在聊天。这更像是文人的自娱自乐,只有真正博学之人,才能体味到其中乐趣而会心一笑。于普通读者,内中便有天堑了——人家可能压根没考虑过我们。所谓 “曲高和寡” 是也。
由序来看,本节是先生三十岁时完成的,而各篇的写作,或许还要更早一些。三十岁,多令人惊叹的年纪!人生边上已被先生用了去,边上的边上也被杨绛先生拟了去,虽还“留下好多空白”,终究不敢和先生并肩,或许这篇文章,得叫《人生的犄角旮旯》了。这本书真大!就是蜗角样的地方,也的放得下几篇文章而不致于引起战争的。
先生之议论可谓高妙。任挑一篇《谈教训》,先以洁癖为比,引出教训之事。然而精彩之喻不仅在这一处,相连结起来便是十分犀利深刻的文章。“所以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 。合乎逻辑的推理,荒诞的结论,发人深思。先生最后信手一笔,想来不会有人较真,反能让读者莞尔。
读《伊索寓言》,不是孩子读,却是大人读,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小时只道是贪图享乐不劳作便会饿死,先生却让促织变成穷诗人,穷作家,活在世上没有人愿意接济;死后还成为别人活着的凭借。可悲!如此想来,这个故事真是让人心凉,而庆幸自己小时候并不用和诗人打交道。于是在卢梭和钱锺书先生之间,我更倾向于后者所言:“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然而社会是进步着的,放在今日,或许并不太准确。
找了个机会翻了几个小时的《管锥编》(实在不敢称之为 “读” ),尽管已经读过《易》,但先生所言还是让人晕头转向,不知所以。由此,《写在人生边上》忽然显得十分亲切,里面那点引用便也觉得不痛不痒了。或许有一天我能把《管锥编》读完,读懂,或许根本没有那一天了。我甚至不敢标记“在读”,如果我的人生中再没有在文学上有所精进的机会的活,那这两个字便要永远悬在我的心头了。真叫人难受。它诱着人去征服,却又让人望而生畏。
人生边上,并非每个人都写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