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撷英006-虞晓《阿拉姜色》《妈阁是座城》

1,在这部滴酒未见的影片中,“阿拉姜色”的歌声,成为了整体阴郁平和的故事底色中两次情感“高光”时刻,连接其中的,是曲折漫长的朝圣道路,也是一个家庭消弭裂痕、得以重建的心灵之旅。
2,近年来异军突起的藏语电影,有学者将其艺术特色总结为“内视角”,即从民族自身的角度出发,抓住和再现民族的精神特质,达成民族的自我解释和去“奇观化”,追求一种广泛而真实的展现和表达。换句话来说,同样是朝圣,《冈仁波齐》的侧重点是“如何去”,《阿拉姜色》更注目“为何去”,通过大量的近景、特写和浅焦镜头,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甚至特意把雄奇的藏区风光排除在画面之外。
3,对个人而言,取代“景”的是文化的“奇观”,比如飞向天葬台的秃鹫隐含地说明了俄玛的去处,寺庙里的喇嘛认为夫妻共同“往生”是莫大的福气,藏人对生死的淡定和坦然源自更看重出世价值的藏传佛教文化,这和宣扬“家国天下”的儒家文化之间,的确有着巨大的差异。
4,酒,可以冰凉如水,也可以热烈如火,就如同这个家庭从破碎到弥合的隐喻。这条被酒歌连接起来的朝圣之路,给俗世的我们,表达了一个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藏地文化。
——虞晓《<阿拉姜色>:以酒歌命名的朝圣之旅》

1,影像与文字各有不同的媒介属性和叙事方式,观看一部脱胎于文学作品的影片本应无需借力于阅读原著,因为无论重新演绎还是忠实搬演,面对大众的影像都需要叙事上的逻辑自洽,换句话讲,就是在设定的戏剧情境里,人物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能自圆其说。
2,女主角梅晓鸥与严歌苓之前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了很大的不同,她身上褪去了扶桑和田苏菲那样包容一切、化腐朽为神奇、历岁月而不衰的母性,甚至“地母般神性”,回归到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左冲右突,生存不易的小女子“在地”的“女人性”。
3,要描写不可见的心理活动,实现天马行空的时空转换,文字无疑比影像便捷得多。严歌苓的文字在小说中带来了“语言碰撞”般的阅读快感,她在字里行间将电影的蒙太奇剪接手法运用得娴熟自如。梅晓鸥与三个男人的情感关系、传奇般的家族前史、与儿子的现实生活等数条故事线索相互交叉,闪前闪回,拼接无碍。
4,电影《妈阁是座城》改编中最吃力的地方就在对原著精神气质的再现,看似强戏剧结构的情节框架下,布满了心里叙事的陷阱,以展现性和确定性为特征的影像媒介处理起来当然别扭。
5,作为一部注目现代女性经济、情感生存困境的作品,严歌苓在小说中对现实的批判和人性的讨论,在影片中几乎悉数遮蔽。这样的元素,即便在文本中不时会显得突兀和用力过猛,但因它触及都时代和人性最深处最敏感的东西,而变得富有力量。
6,公允而言,《妈阁是座城》是严歌苓最具“抗拍性”的作品,影片的成色往往不是艺术功力的问题,而是受制于影像的媒介属性和影片时长的无奈选择。
——虞晓《<妈阁是座城>:张扬的“母性”与隐匿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