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坡、自我与时代之间,做有效连接——中华书局杭州苏东坡主题游学随记
杭州,是我比较熟悉的城市,个人编写的《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开山大师兄》等书籍,先后多次在杭州举办分享沙龙,我也由此结识了作家萧耳、影评人苏七七、学者胡悦晗、编辑罗人智等一干好友;而自己跟爱人小鱼相恋之后的第一次携手旅行,也是在杭州城里共同度过。
苏东坡,更是自己无比熟悉的文人与人生楷模。从中小学在语文课本里,读到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开始,我就陆续将其生平、作品的相关书籍,一一找来拜读,读得越多,对东坡的欣赏与喜爱,就越发强烈。而在自己人生起起伏伏的每一个关口,东坡的潇洒与豁达,都是支撑自己从容度过的重要精神动力。

苏轼像
感谢中华书局伯鸿书香奖的妥帖安排,让我人生历程中两个原本不太相关的重要存在——杭州与苏东坡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场杭州苏东坡主题游学,尽管持续时间只有短短两天,但对个人带来的愉悦与收益,却是无比珍贵。下面,就让我从读东坡、品人物、思时代这三个方面,一一叙之,供各位书友一笑。
读东坡
既然是以苏东坡为主题的游学,那么叙写游学的感悟,自然还应该从东坡说起。正如舒大刚老师(四川大学教授,苏东坡研究学者,本次游学主讲老师之一)在讲座里说的那样,最能代表东坡思想与人生境界的两句作品,或许就应该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般人在事业上遇到挫折,要么愤世嫉俗、随波逐流,要么改弦易辙、自我异化,而唯独东坡,能够把这些逆境,视为提升心灵境界、丰富人生际遇的重要机会,不只随遇而安、顺势而为,甚至还乐在其中,始终不改乐天、达观、热爱生活的个人秉性,这实属难能可贵。

需要注意的是,“随遇而安”跟“随波逐流”并非同义词。游学中有一站,是重走苏东坡当年为杭州百姓在西湖边建造的重要堤坝——苏堤。行走在如今风景如画的苏堤上,不禁遥想东坡当年救民于水火、安民于一方的责任与担当。是的,他是一个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的全能型才子;是的,他在担任杭州知州时,已经经历了“乌台诗案”这一足以危及自身生命的政治风险,深知谨言慎行对于个人安全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他并不是一个独善其身、沉浸于个人精神视域中的自我主义者,也仍然不改自己快言快语、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只要认定有利于百姓、有利于社稷、有利于天下的事情,他都仍然会毫不犹豫地去践行。东坡身上这种“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通过舒大刚老师关于东坡读经典的精彩讲座分享,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让我们明了:尽管佛道玄学对于东坡的个人生活趣味有很大的影响,但儒者气质同样是东坡身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面向。而这方面的理想与抱负,只不过是因为时运不济,而被东坡通过佛道等其他文化载体,予以排遣和消解掉而已。

正基于此,我们在阅读东坡那些诗词名篇的时候,不能仅仅注重其文字表面的豁达、潇洒与不羁,同样应该对其字里行间的抱负难酬、功业未成的遗憾与落寞,有充分的认识。从《江城子·密州出猎》里的“西北望,射天狼”,到《念奴娇·大江东去》里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其中东坡走过的心路历程,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然而正所谓“家国不幸诗家幸”,正是由于东坡政治生涯的极度坎坷与壮志难酬,才使得他后半生里,将主要精力寄情于山水之间,让自己的生命境界越发广阔。于是,我们慨叹命运,让中国少了一位文天祥、林则徐那样的模范官僚;我们更要感谢命运,让中国多了一位万古流芳、千年一出的顶级大文人。鱼和熊掌,从来不可兼得,体味清楚东坡之命运与人生,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轨迹,抱一种更为清晰的规划与认识。做自己,或许才是匆匆几十年人生的最高境界。
游学期间,草就了两首感怀东坡的词作,附于文中,请大家批评。
《江城子•杭城觅东坡兼和东坡之密州出猎》
万步穿行喜欲狂,野菊黄,碧空苍。何需美裘,挥汗过平冈。潇洒来去雅客守,气吞虎,赛儿郎。
诗画千里血微张,发满霜,亦何妨。贤者居中,侃侃话宋唐。凤凰山顶思明月,故国望,啸如狼。
2021年6月5日晚9时48分草就于杭州世贸君澜大酒店
《少年游·苏堤感怀东坡》
风荷曲院一线平,先贤塑光明。西湖畅游,美景尽览,心慕东坡情。
纵横山河顺天性,不负此生营。黄州京都,海南余杭,潇洒任我行。
2021年6月6日上午10时38分草就于杭州西湖苏堤
品人物
相比个人在家中安静读书,游学的独特魅力,就是其现场感,能够跟每一位参与的书友,发生看得见、听得到、可以直接感知的面对面交流。从此次游学的三位主讲老师来说,他们就可谓三本风格迥异的大书,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悟与启迪。
郑嘉励老师和耿朔老师都是我从未谋面的多年微信好友,而参与此次游学,对两位老师的“百闻不如一见”,也是重要动力之一。从游学一开始,郑嘉励老师就展现出其扎实的田野考古功底和严密的历史文化知识体系。他的分享,娓娓道来而滔滔不绝,稍微一走神,就完全跟不上其节奏。听他的分享,仿佛在听一场专业而严谨的考古学术报告,丝丝相扣、自成网络。

相比之下,耿朔老师则展现出文人气质十足的分享风格。他的分享,往往不会仅仅就文物谈文物,而更多是谈文物背后的文化、艺术甚至文人轶事。如果郑嘉励老师身属“少林派”的话,那么耿朔老师绝对应该是“逍遥派”的传人。在青山绿水之下,耿朔老师笑谈胡适之当年于此处发生的情感故事的场景,相信各位书友应该都是印象深刻。而我们在东坡石刻遗迹旁,共同朗诵东坡名作《赤壁赋》之后,耿老师围绕苏东坡展开的一番即兴演讲,更是将东坡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特质概括无余,同样非常精彩。

麦岭下朗诵苏轼赋
跟郑嘉励和耿朔这两位“少壮派”的老师相比,明显年长一些的舒大刚老师,则跟其分享的经典主题讲座一般,颇有几分“老夫子”满腹经纶的从容气度。然而舒老师的夫子气派,并非那种让人望之生畏的感觉,言谈之间,老师和蔼可亲的笑容、气定神闲的优雅,也让我们看到他跟其多年研究的东坡之间,在精神气质上的高度相通。
三位老师,三本大书,各有千秋,精彩绝伦。而不只如此,此次游学中,结识的每一位书友,都是一部非常值得仔细品读的厚重之书——朱有法先生的沉稳有度,印樹葳博士的亲和阳光,刘菲女士的青春活力,李孟雅编辑的“仙女”做派……能够跟这些性格各异的优秀书友同行,实在是无比幸运。对于一位读书人来说,读书,不只要读有字之书,同样也要读无字之书,而跟各位书友的交流与碰撞带来的收益,完全不亚于我们读那些有字之书。
思时代
每一个人,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我们读东坡,就不能不理解其所处的时代;我们读他人、读自己,同样要深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我想,这也就是此次游学中,除了安排苏堤、东坡石刻等紧扣东坡主题的遗迹之外,也安排我们探访南宋皇城遗址、南宋六陵遗址的重要出发点。只有深刻理解了宋代政治、社会与历史文化的诸多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东坡这样一位宋代的杰出人物。

比如郑嘉励老师在南宋六陵遗址分享时,曾经提到朱熹建议更改南宋皇陵葬法的著名奏折《山陵议状》。这篇奏折里,对于皇帝的批评与攻击,其言辞之激烈大胆,放在明清两代那样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时代里,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于是无论是理解朱熹,还是理解东坡,都要放在宋代善待文人士大夫、所谓“与士大夫治天下”(文彦博语)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如果东坡生活在清乾隆年间,那么以乾隆皇帝对待文字狱的严苛程度,“乌台诗案”一出,或许等待东坡的,只能是脑袋落地。那样的话,我们就再也无缘读到《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系列传世名篇了。

《立心立命——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随笔》,王瑞来著
而游学第二天,耿朔老师带领我们探访南山造像时,也系统梳理了杭州一带自吴越国以来浓厚的佛教氛围。东坡极高的佛学素养与禅学境界,显然也跟北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江南一带佛教传播鼎盛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正是这种宽松的政治与文化氛围,使得东坡虽然在仕途中起起落落,但在文化视域中,却始终能处于高度自由与开放的探索状态。时代造就人物,人物助力时代,如是而已。

而时过千年,今天的我们再来读东坡、品东坡,也可以把东坡的作品意蕴,跟自己的生命际遇、跟当代的时代背景之间,进行有效连接。比如在人际关系出现危机时,我们可以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自慰;在与恋人分别之时,我们可以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对于未来的期盼;而在事业进展受阻之时,我们同样可以重读“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大笑三声,重新上路……
最后,化用东坡名篇《记承天夜游》里的名句,来为这篇小文收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十人(指参与我们此次游学的二十位书友)耳。
2021.6.7晚作于竹林斋
江海一蓑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3月音乐分享 (1人喜欢)
- 2025年3月电影分享 (1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非新书书单 (1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2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