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读书
5本。
已读记录:
2021总数:18/70
文学哲学:3/20
设计规划:9/30 (包含建筑主题:5/21)
医学健康:2/5
其他主题:4/15
1
前两个月读过左靖老师编的《碧山》02号刊,《去国还乡》。有一篇艾恺的文章,《<这个世界会好吗>如何完成的》。书找书,入了这本,是梁漱溟和艾恺1980年十余次谈话的录音内容。
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1942年生人,意大利裔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史华慈的学生。他来自意大利一个贫困家庭,大学立志专攻中国史。在哈佛学习时“初识”梁漱溟,为之着迷,辗转港台搜集稀缺的二手资料研究多年,写下梁的传记《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1979年在美国发表多获赞誉,至此两人从未见面。
梁漱溟读过传记后,邀请艾恺来京。1980年,两人终于得见。可谓奇缘。梁已87岁,仍思维敏捷,谈吐清晰。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代,艾恺写到:
我对(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极为赞赏,我不明白之前为何没有任何人,中国人或外国人,深入研究。
为什么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意见一致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的立场?为什么没有更多像梁漱溟的人物?为什么只有他是唯一积极领导乡村改革这项重要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
西方学界把梁看作“圣人”,这样的观点在国内很少听到。我连梁漱溟是谁都不知道啊……
对谈总体围绕梁一生(1893-1988)的三个方面:
(1)基于佛家与儒家的个人思想
(2)乡村建设(1930-1937年)
(3)在军阀、国共间的奔走调和
基于佛家与儒家的个人思想
受蔡元培之邀,1917年至1924年梁漱溟在北大哲学系教印度哲学和佛教哲学。艾恺在谈话中迫切地想就传记核实梁的方方面面,但梁希望他少缠问个人私事,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主要思想带给西方人,其根本,就是佛家和儒家的思想。对西方有好处。
东方文化是要复兴的,梁很乐观。西洋文化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上,已经相当成功。再往前走,面对的就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彼此相安,和谐共处,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伦理、人伦。人与自然的问题、个人本位的问题,自会退居其后。看看这两年的世界乱象,人与人相处的问题相当迫切了。
佛家与儒家自然也影响了梁漱溟个人的人生选择。他常说自己的头脑里有两个问题:
现实中国的问题,因为中国赶上一种国家的危难,社会的问题很严重。这个现实的问题刺激我,占据我的脑筋。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个超过现实的、也是人生问题,对人生的怀疑、烦闷,该当怎样啊,这不是刚才说想出家吗?一个问题让我为社会、为国家奔走,一个又让离开。……一直是这么两个问题,有时候这个问题占优势,有时候那个问题占优势。
这不是普通人都要面对的矛盾吗?而梁先生在两个方向上都很深入。
佛教是即出世、又入世的。小乘要出世,大乘菩萨是“不舍众生,不住涅槃”……而儒家就是“要在人世间活动”。要理解这样的哲学如何体现在梁漱溟具体的人生上,他的思想与社会活动两个方面都要充分认识。
他把同时代的风云人物都评论了一番。内心始终望着跟着王阳明;最佩服的中国人是章士钊、章太炎;最欣赏的西方哲学家是法国的柏格森。
谈话时,梁觉得此生没有未竟之事,因为汇集一生思想精华的《人心与人生》已经写完。
乡村建设
梁漱溟从事的乡村建设活动主要在1930-1937年,以山东邹平县为实验区,创立“乡村建设研究院”。
他想做两件事:把历史上一向散漫的农民组织成团体;引进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工业化。
在和艾恺谈话时是1980年,梁说,“现在都往这个方向走了”。
我当即把这段发给王先生看,他相当激动。王先生是“以农业现代化”为人生使命的。是种找到老前辈的心情吧。尽管梁自己说,当年这场乡建活动是失败的。
扩展阅读:具体的乡建和政治活动,谈话零散,说起很多人和事,但不够宏观系统。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艾恺的《最后的儒家》对梁社会活动的纪录更为全面整体
-梁漱溟的思想精粹《人心与人生》
2
从此不再有疼痛。
——《启示录》
近两年看牙和手术,让我特别关注疼痛。为人类解除疼痛的是谁?应该感激纪念。
乙醚是第一个被世人真正接受的有效麻醉药物,标志性事件是1846年在波士顿麻省综合医院,莫顿(William Morton 1819-1868)的一场演示手术。在此之前,手术室的嘶吼和惨烈堪比屠宰场。然而这一天,病人无比平静,醒来后完全不知医生已切下他脖子上一个脂肪瘤。奇迹震惊医学界。



其实乙醚麻醉的相关发现者有四位,究竟是谁一直有争议。是一场混乱狗血的名利之争。主人公莫顿一辈子招摇撞骗,是个唯利是图的混子。他意识到乙醚的麻醉作用后,不是立即公开以惠天下,而是争分夺秒找律师申请专利,企图大赚一笔。
投机与名利也是医学进步里程碑的一部分,不只是医者仁心。1868年一位波士顿市民立了一块“醚碑”,纪念当年乙醚麻醉成功的事件,但没有要感谢的人名。
那我也感谢事件好了。
在中国最早做麻醉手术的医生是个美国人,Peter Parker。他以传教士的身份到中国行医,1835年在广州创立博济医院。1847年得知乙醚的大新闻,收到朋友的样本。所谓“中国人比西方早1600年发明麻药”的观点并不牢靠。《三国志》里华佗的麻沸散,没有成分记载。
随手查了点今天的麻醉剂。用于牙科的,大多叫啥啥卡因,和佛洛依德发现可卡因的麻醉效果有关,供货主要来自外企。2015年全国手术人次已达4556万。2012-2016国内重点公立医院麻醉剂销售额前两名的是丙泊酚(39%,麻醉诱导和静脉全身麻醉)和七氟烷(21%,吸入式全身麻醉药);阿斯利康公司占了前者销售额近半,上海恒瑞医药占了后者近半。 参考:https://med.sina.com/article_detail_103_1_38253.html
3
对南丁格尔(1820-1910年)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她是个好护士。应该称她为企业家,毕生推进医疗改革,了不起。
南丁格尔出身贵族家庭,在一次欧洲旅行中听到“神的召唤”,不顾家人阻拦决心投身到护理事业中。当时护士被视为低贱的行业,主要由教会组织,护理方式十分原始。
转折点在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年)。俄国入侵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克里米亚半岛;英法不乐意俄国扩张,和俄军在克里米亚岛上开打。英军临时的野战医院设在黑海对岸,伊斯坦布尔的斯库塔里(Scutari)。

南丁格尔在那里开创了一整套护理标准,从0到1。财务、人事、环境卫生、营养、标准流程、数据统计分析……样样落实。现场从人间地狱变成秩序与纪律严明的正经医院。伤员称她为“提灯女神”。
她此前就意识到自己的才能不在护理,而是管理。从小受父亲教导,对统计学的重视与优秀的写作能力发挥了作用,把前方实情描述分析得简明透彻,利用上层社会的人脉获取资源与政策支持,实现改革目标。
从克里米亚战场返英,南丁格尔忍着病痛开始奋笔疾书。书籍、报告、手册出版了200多本!卧床写作就有6年。记两部:1859年的《护理札记》(第一部现代护理学著作);1863年的《医院札记》,也是经典。
她所提出的医疗改革和标准规范还包括对医院建筑设计的要求,比如照明、通风、饮水供应、排污系统改良。在多地试点。1860年戈登将军征战太平天国时期,军队医院就采用了相关改革措施,大幅降低死亡率。
另外贴几幅南丁格尔的信息图。分析前方死亡数据,以领导容易领会的方式表达,批准自己的改革措施。这个意识和手法,不可思议,她还是个设计师!



大图可看这里:https://medium.com/nightingale/florence-nightingale-is-a-design-hero-8bf6e5f2147
4
青艸堂是一家在京都和上海设有办公室的摄影、艺术书籍出版社。秋山亮二拍中国小朋友的两本摄影集《你好小朋友》、《光景宛如昨》就是他们出的。
和王先生一起安安静静一口气看完整本。这几年,能让两人同时静下来,还能全程互动的书,这是头一本。佛像的面容、眼眉、手脚、衣服的褶皱,散发着令人平静的光晕,在我们翻过柔软的书页时,也拂照在我们的内心。
感动时立即又遗憾了。照片中的绝美景象,在现实中恐怕无法见到。一是这些佛像少有对外开放,二是,即使学着土门拳的眼光,可能也远远地看不到如此角度与清晰的细节。
某种程度上,这些佛像是只存在于书中的艺术品。
几张拙劣的翻拍。和看书所感受到的相差十万八千里。




土门拳(1909-1990年)在长达45年的艺术工作生涯中,经历了二战、日本战败、战后复兴、经济高速增长等社会的剧烈变化,其间一直奔走于寺院拍摄。其中,奈良的室生寺是他的挚爱。最著名的作品,有五册《古寺巡礼》(《仏像巡礼》的照片就来自对《古寺巡礼》部分作品的再编辑)、《广岛》、《筑丰的孩子们》。
1968年59岁时,他复发脑出血后右半身瘫痪,之后仍持续拍摄。1979年70岁时,脑血栓再发,昏迷11年后去世。这样坚韧又刚烈的性格,拍出的是这样慈善悲悯佛像。

在千利休茶室妙喜庵进行拍摄的土门拳。1970年前后,他身体右边已瘫痪,正在用左手按下快门。
本书监制,土门拳的弟子藤森武回忆说,师父在拍摄佛像时一定有五个步骤。
1.学习。通过书籍进行学习。充分了解寺院和佛像的历史,心生赞叹,才会去拍
2.观看。实地去看,远远地拜观。如果不中意,也有什么都不拍就回去的情况。
3.感动。
4.凝视。花很长的时间,面部、衣服纹理、手足细节……有些后来经过修缮而不是原貌的内容,可能就不会拍了。这些细节都要一一亲眼确认。
5.摄影。
开拍之前做功课的时间真的很长。藤森武后来也明白其中“观看”和“凝视”有多重要了。是他认为从师傅这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参考: -青艸堂官网:https://www.shashasha.co/jp/publisher/seisodo
-关于本书出版背后的故事:《他与千年而来的佛像对峙》
5
设计师的角色从视觉翻译转变为内容的贡献者与媒介的创作者……之前的平面设计更多地被视作一种“语法”,而今天的平面设计必须是一种“写作”,即:贡献内容,生产思想。
何浩作为书籍设计师,主要客户是中国现代艺术家。他和这些艺术家的合作,同时记录了中国现代艺术从2003年初兴到蓬勃发展的10余年。所以此书香港版名为“一个中国独立设计者的当代艺术史”。
内地版取名“写设计”,源于央美人文学院学院教授宋晓霞的评论文章《设计也可以是一种写作》。突出的是何浩通过设计进行内容创作,我认为非常恰切。
他把艺术家当作深入研究的对象,总能深入地感受他们,在双方协作的过程中发展出亦师亦友的君子之交。前期做相当多的钻研,梳理、分析……注重内容,“缓进速战”,前期酝酿完成后,真正在通过设计技巧完成表达时,非常快。
他的设计实际是一种编辑与策展,也是艺术观察与批评。隐去设计师的个人风格,形式冷静且节制,让艺术家与作品自然呈现。这在今天书籍设计的视觉喧嚣中实属少见。
书里有2003-2018年何浩若干书籍设计的缩印展示,和设计笔记。合作艺术家包括戴汉志、林天苗、后来创立三影堂的荣荣和映里、杨福东、岳敏君、徐冰、张进、荒木经惟等等等等……
我对这些艺术家了解不多,缩印的书籍版面设计能传达的也有限。打算入《徐冰版画》和《向维梅尔致意》亲身感受一下。
近年来何浩把重心转向学术书籍设计,期待他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