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种自己的知识之树,从一张小小的卡片开始
1、焦虑时代,读得越多忘的越多
每天醒来,面对着这个“无处不卷”的时代,你会不会觉得很焦虑?

所以你给自己选择了各种书、考证、刷网课,所有的安排让你根本停不下来。于是你在阅读的各种书本上写写划划,勤奋的圈出了很多专有名词,记录了很多名人名言,你的阅读清单上一条一条书目前都被你画上了充满成就感的红色小勾。但是,半年后,你翻阅你的阅读清单,发现你忘记了很多书里讲的内容、观点、案例,于是你开始自嘲说,哎呀,人老了,记性不好了。
是的,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我们也明白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你有真正的管理好你学习的内容,让它们沉淀成自己的知识吗?
2、关于卢曼其人
20世纪有这么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德国社会学家,他的名字叫做尼可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他在34年间出版了50多部著作,生产力高到让人惊诧。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卢曼并非学术出生,当时的卢曼连社会学学位都没有。他本科学习的是法律,1951年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政府行政公务员。

在10年的公务员生涯中,热爱阅读的卢曼一边工作一边阅读思考,自创了“卡片笔记盒”系统,围绕着日常工作所需的法律、行政科学,以及卢曼有兴趣的领域,书写并积累了很多“知识卡片”。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卢曼逐渐发掘并明确了自己在社会学方面的兴趣,而他也日益清晰的认识到,尽管他喜爱自己的工作,但这种例行工作让他认知到职业发展的困境。终于,他决定在1960年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师从塔尔科特·帕森斯。
而他真正的社会学学术生涯是从他已经39岁那年开始。在赫尔蒙特·舍尔斯基的强烈建议下,卢曼利用自己曾经整理的卡片笔记知识系统的记忆优势,在196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于1968年成为比勒菲尔德改革大学正式任命的社会学教授。卢曼在比勒菲尔德大学的教授职位上发表论文时收到一份关于他研究内容的调查问卷,他的回答是这样的:“项目:社会学理论。期限:30年。成本:零。”而此后的30年,他出版了58本著作和600篇论文,他去世后的遗产中甚至还有150份未完成的手稿。
就是这样一位朝九晚五、爱看书不爱说话、遇到过中年职业危机的跨界社会学家,到底是用了怎样的方法,让曾经读过的书快速的沉淀成为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知识,并最终成为高效、高产的专家呢?
向你推荐德国作家申克·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将向你展示卢曼卡片笔记系统的秘密。

3、卢曼的卡片笔记系统
卢曼的秘密武器——卡片笔记盒,我更爱称它为卡片笔记“系统”,与其说它是一种整理读书笔记的工具,不如说它是一种思考逻辑的系统。
(1)卢曼的卡片笔记系统分成3类:
- 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
闪念笔记,顾名思义就是随时随地迸发出来的灵感、联想、感触等等。它可以是你在阅读社会新闻时候的某个感触,也可以是你在阅读文章杂志时的某个联想。它产生于什么样的情形并不受拘束和限制,但是最重要的是,它稍纵即逝,你要有工具及时的将它们记录下来。并且,把它们放到一个你的信息“收集箱”中,稍后再进行统一的处理。
对我个人来说,这类笔记就像我在阅读一本很好的书籍时候,书中的某个主题、某段话让我非常认同并且产生了关于自己生活中某个事件的联想,但是我又不想因为自己想法的拓展影响到自己专注于书本本身这个事情,于是我拿起了身边的便签纸,简单的写下了自己的联想,然后把便签纸放在书边以便我读完以后的整理。注意,最重要的是“整理”。
- 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
文献笔记,你可以理解成我们曾经最喜欢勾画的“名人名言”。但是在卢曼的笔记系统中,文献笔记的整理是基于你对原文的理解。你不能简简单单的摘抄文中的句子(是的,我知道它们很美妙),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去记忆。引文很重要,但是用自己的话语简洁的描述更为重要,这意味着你真正的理解了它,意味着未来你真的可以用得到它。记得写清楚文献来自哪里,未来你会感谢你给自己留下的这些“路引”。
文献笔记需要单独存放于另一套笔记盒子中,它是未来你写作、观点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
然后就是最重要的永久笔记。永久笔记是一道减法题,它需要你从你记录的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中,挑选出你喜欢的、感兴趣的主题,再深入的、有针对性的二次联想,并记录下衍生的观点、想法,甚至是有冲突的地方。
是的,这是一道减法题,因为每天我们阅读的内容很多,因此我们的闪念内容也是天马行空的,但是能够沉淀下来的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我们主动希望去收集、思考、联想的,是可以长久沉淀而不会让人疲惫的主题。
永久笔记的作用在于记录你思考的过程。给你一份资料,你想到了什么观点?又印证了自己之前的什么想法?亦或是发现和自己的某个理想相冲突,让你觉得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是的,这些都是永久笔记存在的意义。如果说闪念笔记太零散、文献笔记属于摘录,那么永久笔记是真真实实属于你自己的思想。
最重要的一点,你需要给你的永久笔记打上标签,这个标签能让这份笔记跟你众多的其他永久笔记产生链接;如此以来,你的所有观点、想法,都被链接在一起,汇聚形成一个更为宏大的想法,我们称之为洞见。
4、知识之树
如果说这3个笔记的观点让你觉得有点难以理解,那么我来举个更简单一点的例子吧。
闪念笔记,它类似于树叶,可以是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可以是完整的、卷曲的,甚至是有虫洞的,总而言之它与其他树叶迥然不同,非常的吸引你。于是你把他们都捡起来了。
但是,你需要在1、2天的时间内,找到他们应该所在的枝丫,因为再不给他们找到营养的根源,树叶就会枯萎(是的,记忆也是这样)。你需要用你自己的语言、逻辑,把这些耀眼的“树叶”黏贴到一个或者多个枝丫上,这就形成了“永久笔记”。
而这一根根的枝丫,它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会随着你不断寻回的美丽树叶而逐渐茂密;甚至有天你会发现这棵枝丫应当生长在一个更为粗壮的枝干上。
然后有一天,你决定要拼接出一棵形态优美的植物,于是你选择了一棵粗壮的主干,再从你收集的这些枝丫中,精挑细选出纹路好看、颜色搭配的分支,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拼接在一起,然后再退后一两步,用园艺师的眼光帮它修修剪剪,最终成为一棵仅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植物。

这就是不断丰富的笔记系统和你的思维框架,是你自己的知识之树。它的每一枝、每一叶,你都如此熟悉;它能生长的如此茂密,来自于你日常辛勤的收集、浇水、施肥。它们树树相连,姿态各异;它们汇集在一起,也是你的知识的汇聚。
这就是卢曼笔记法的美妙之处。
5、栽种知识之树,从一张小小的卡片开始
虽然我们很羡慕卢曼的卡片系统和他知识的高产量,但是回归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来,万事仍旧开头难。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去领悟的是这套系统背后的思维逻辑。
但是我们很幸运的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有太多太多方便我们收集整理信息的工具了。你不必想卢曼博士一样用柜子、盒子收纳你所有的想法,你只需要打开你的手机,在一些app的帮助下即可埋下你知识之林的第一颗种子。
工具app方面的话,我特别推荐的是浮墨flomo,不管是从对于卢曼卡片笔记的功能认知,还是从产品创始人本身对于逻辑思维的理解,我自己都特别的认同。作为本书的序言推荐人之一,flomo产品创始人少楠老师的自己也是卡片笔记法的受益人之一。
归根到底,能讲的都是理论,能推荐的都是工具,但是最后要不要埋下这颗种子、要不要给它浇水施肥的,还是在于你自己的决定。
“不写,就无法思考。”(卢曼1992,53)
那么从今天开始,管理好你学习的内容,沉淀成自己的知识,栽种自己的知识之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