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历史评论:老外“植物猎人”为何钟情丽江?

前段时候,丽江副市长带队来版纳植物园交流,透露有意“建设丽江植物园”,通过植物收集保护与利用,加强丽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说来丽江与植物学,丽江与版纳是很有缘分的,二者都是植物学家的钟情之地。1931年,年轻的植物学家蔡希陶抱恨中国人不敢到云南来采集植物,只身从北京来到云南,先后创办了一系列植物研究机构和植物园,掀开了中国人系统研究云南植物的面纱。
对于彩云之南,蔡希陶对奇花异卉充满了热情。1963年, 蔡希陶与吴征镒、蒲代英等一起构想出了云南的植物愿景:“花开三带,果结八方。群芳争妍、万紫千红”“三带”指在热带、亚热带和高山三个气候带,建立三个植物园,即为版纳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的昆明植物园和丽江的高山植物园。并已经实施,先后在昆明、丽江和版纳开建植物园。 现如今滇中的昆明植物园、滇南的版纳植物园都已经系统成熟,成为国内外有名的植物园。特别是版纳植物园,历史上地理区位和经济交通等远比丽江要差得多,但均已成为世界名园。唯独丽江植物园,人少钱少,体制不清,没有真正成长为一个给力的植物园,在丽江没有什么存在感。

然而,丽江在世界上的植物名气其实远比版纳要大的多。都说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其实丽江的花卉占了一大半。英国人乔治•弗雷斯(1904年)、弗兰克•沃德(1911年)、美国人约瑟夫•洛克(1922年)等等。十九世纪初,一大批世界著名的植物猎人涌入丽江等滇西北横断山区,大多一呆就是十几年,不少人甚至死在了云南。有人说,这些植物猎人把云南高山花卉引入欧洲,生长特别好,而有了“没有中国的植物便没有欧洲的花园”之说,事实上,也可以说,没有丽江的植物(横断山区)就没有欧洲的花园。 我们中国人做植物或者生物多样性研究,一般非常钟情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但植物猎人们却喜欢丽江。不禁让我思考: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老外为何钟情丽江呢?
蔡希陶先生也是植物猎人,他熟悉中国,跑遍了云南,最终选择版纳作为植物大本营;而美国人洛克,他从泰国一路北上,经过版纳到达丽江,最终选择丽江作为大本营。为什么中国植物学家和外国植物学家会有如此迥异选择差异?
答案就在于地理思维的不同。蔡希陶与众多中国学者一样,是中国大陆思维,见到了滇南热带雨林与中国广大阔叶林的巨大差异;而洛克等欧洲学者则是亚洲大陆和相近似原理,他们看到版纳和泰国等周边植被很像,而到了欧美种不活。进而选择了和英国等气候更加相似,植物迥然不同的丽江。

1922美国著名的探险家、植物学家洛克,带着他的植物采集队伍从泰国,沿着湄公河-澜沧江一路北上,途经版纳、思茅、大理、然后到达丽江。洛克看到丽江就心醉了,一辈子在丽江住了39年,到死也念念不忘,想要回到玉龙雪山脚下。
洛克为何只是匆匆路过版纳等热区呢?原因很简单,西双版纳的植物在中国虽然奇特,但与周边泰国、老挝和缅甸有极强的相似性。早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一些植物猎人在东南亚活动,如与达尔文一起发现物种起源的华莱士、建立新加坡植物园的里德利等等,都早已在热带成名。所以,相比较而言,版纳的植物对于老外植物猎人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
与版纳不同,滇西北横断山区的植物,蔷薇、杜鹃、龙胆、百合、裸子植物等等,让老外流连忘返。后来,杜鹃、百合等植物在西方社会大放光芒,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事实上,丽江在云南,甚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位确实被严重低估了。

1. 丽江生物多样性极高:前段时间,丽江发布最新生物多样性信息,称:丽江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腹地,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特种最丰富、特有物种最集中、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全市记录有种子植物7954种,2026种野生花卉和观赏植物,兽类112种,鸟类446种,鱼类70余种。生物多样性与滇南版纳可媲美,如下图左边A图植物多样性,可看出丽江植物物种还是相当丰富。
丽江的研究历史,国际名望在国内也是空前绝后的。美国人洛克(跟随洛克脚步,寻觅泸沽湖的高山植物)、英国人弗雷斯特、蕨类专家秦仁昌、园艺专家冯国楣、植物猎人蔡希陶等等都留下了印记。

2. 丽江的中国特有物种极为丰富:上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滇南版纳物种其实和周边国家很相似,很多物种其实并非中国特有,只是认知不充分而已;而丽江以北大多都是真正的中国特有物种。
全市记录有种子植物7954种,全国三分之一的高等植物就生活在丽江。其中分布有中国特有种5079种,横断山特有种2988个,滇西北特有910种,云南特有种就有355种;如上图B表示的特有物种,丽江在特有物种表现上更加突出,以丽江和玉龙雪山命名的动植物也有上百种之多。
又以丽江玉龙和古城两县为例,中国特有植物就达到1600多种,云南特有种48种。在全世界也堪称一绝(如下表)。马先蒿、杜鹃、风毛菊、报春、龙胆、翠雀、铁线莲、景天、凤仙、香茶菜等等,这些精美的花卉,每个属特有种都在10个以上,这是何等丰富的真正的中国特有资源?简直不敢想象。
反观整个丽江古城,大多都是外来花卉,本土花卉少得可怜。懂点自然和生态文明的人一眼看过去,丽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只有香水月季等几个能安慰吾心。



3. 丽江是动植物的博物馆与摇篮:丽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横断山脉、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该地区植被垂直植被和立体气候明显。
在喜马拉雅山隆升的过程中,很多热带植物退缩到低海拔河谷,保存在自然地理的“博物馆”中,一些高海拔地区,动植物快速演化,成为物种演化的“摇篮”。丽江就兼具了物种演化的博物馆和摇篮,两个特征,这在物种多样性组成和演化历史的价值上,都是非常牛逼的。
最近,版纳植物园一篇Science文章发现,丽江以北的横断山区甚至是整个青藏高原植物的摇篮。大约在3000万年前,耐高寒山区的植物在横断山区快速演化,然后杀上青藏高原,“占领”了第三极。如下图中18个类群植物就是典型。(顺时针从上到下依次为:大黄属,火绒草属,风毛菊属,柳属,石竹目,香青属,龙胆属,虎耳草属,翠雀族,马先蒿属,葱属,杜鹃花属,报春花亚科,红景天属,葶苈属,雀儿豆属,绿绒蒿属和棱子芹属)

4. 丽江是地质历史的博物馆:与动植物多样性的陌生不同,大家可能更熟知玉龙雪山、老君山、长江第一湾、拉市海、蓝月谷等旅游胜地。这些都是丽江地质奇观的表现。
由于喜马拉雅山体抬升,丽江形成了众多复杂的地质奇观,以长江第一湾为例,此乃长江之源头。在此之前,金沙江一直南下,流入红河,由于地质抬升,后来断流转而向东流入长江,塑造了中国最伟大的长江流域。
第一湾以南的区域,其实是古代金沙江与红河接壤的河段,也是古代地质奇观,有待进一步开发。而金沙江独特的地质历史,以及干热的条件,造成其植被与热带干热草原相似,因此丽江既可以产高山的东西,也可产热带的东西如芒果、火龙果等,地理资源实在太牛。
其它如冰川、雪山、高原湖泊等等我就不再细细描述。这些都是丽江生物多样性为何独特的地质背景。

5. 独一无二的民族与生态文化:丽江在滇西北和横断山区是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名城,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保存最好,氛围最浓的区域之一。
一百多年前,洛克就醉心于玉龙雪山脚下。他甚至从一个植物猎人,转向了研究纳西族的文字、语言、风俗、信仰和社会体制等等。纳西族认知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进而发明的纳西东巴文在全世界独一无二。东巴文作为现存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比甲骨文还要古老。东巴文对山水雷电,动物植物的描述,是云南生物多样性文化中的翘楚。
此外,纳西族、彝、傈傈、普米和白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明,传统文化是一块瑰宝。如下图中东巴文展示了,纳西族教导老百姓“不要随意砍树、不准烧山、不准打老鹰和秃鹫、不要伤害鹿和牦牛、不准挖银矿、不要打鸟、不要抓河里的鱼、不要采野蜂蜜、不要杀草里的蛇和青蛙、否则上苍就会惩罚我们!”

6. 丽江严峻的保护情况:丽江由于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民族风貌,掩盖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的价值。长期不重视生物资源,特别是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近些年交通便利后,发展迅猛(特别是水电站建设),民族信仰逐步弱化之后,人为破坏加剧等等,丽江以及横断山区面临着全所未有的保护压力。
与滇南等地,和周边诸国截然依然有缓冲余地不同。由于丽江这些物种都是中国特有种,一旦消失就彻底没了。昆明植物所我一哥们长期关注这一区域,他最近一篇文章讲述,横断山区一些“少小区域”植物物种数量占比30%,但几乎没有任何保护。特别是横断山南部和东南部,尤其严重。
丽江特有的一些植被、特有植物、两爬动物、以及生态网络、民族生态文化等都面临着巨大的灭绝风险。
总而言之,丽江市过去虽然也做了很多保护工作,共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重要湿地等。可见主要还是以风景名胜区建设、湿地保护和动物保护为主,远不能满足丽江神奇的,独一无二的物种和演化历史保护需求。 此外,丽江在滇西北的位置远应该大于此。相比而言,这在整个横断山区,交通和文化最发达的就属于丽江。几百公里之外的大理,基本养不活这些高山植物。丽江必须承担和分解整个横断山区保护的智慧、政策和先行之典范。
回想一百年前,洛克考察就是以丽江为核心,辐射整个横断山区。一百年后,丽江或许应有此雄心壮志,引领整个横断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整编整个滇西北的保护网络,推荐滇西北荒野的进一步保护、建立动植物园(版纳有两个植物园、一个动物园),推进自然教育与旅游的融合、开发新的保护模式,申请国家项目,建立更多的不同级别的保护区等等,推进整个横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否则,妒忌“老外盗取资源”,感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恐怕还得持续N多年。
参考资料:云南植物采集史、KIB网站横断山区研究前沿等
图片均来自网络、iNaturalist或文献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