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剧作上再下点功夫,这片子也不至于……
2019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不仅在豆瓣收获8.4的高分,更一举拿下50亿的票房,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三位,仅次于《战狼2》和《你好李焕英》,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哪吒之魔童降世》堪称真正意义上的国漫之光,虽然剧作上依然存在一些硬伤,但至少可以和美国的3D动画电影掰掰手腕了,不至于有太明显的差距。《哪吒》的成功引发了新一轮的国漫热,动画电影一时间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接下来的两年里越来越多的国产动画电影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俑之城》就是其中之一。
该片上映于2021年7月9日,由华强方特公司出品(《熊出没》的出品方),《俑之城》不同于诸多采用公众IP(如孙悟空,哪吒,白蛇等)的动画作品,主创以中国特有的兵马俑作为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俑之城”中,城里都是陶瓷制作的俑人。主创打造中国特色原创IP的勇气值得肯定,然而俗套+拼接的剧本根本无法满足现在观众“刁钻”的口味,《俑之城》上映后也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低迷,豆瓣开分仅为6.1,截止本文创作,票房仅有5959万,最后能过亿都是烧高香了……
那么,《俑之城》究竟犯了哪些剧作错误呢?接下来笔者将逐一分析:
世界观虽有创意,但硬伤太多
《俑之城》在铺设世界观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努力营造一个全新的“俑城”,类似于《疯狂动物城》。开场的一组长镜头展现俑城的风貌也确实颇具创意,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接下来世界观的铺设却越来越离谱,变得杂乱随意,逻辑根本无法自洽,很多地方都是纯粹的“剧情需要”,过于刻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俑世界设计在地下有何意义?
影片开场就通过旁白交代地上有个正常的世界,而地下也有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俑之城”。此处是全片唯一提到地上和地下的地方了,此后再未提及。
然而地下世界实际上看不出任何与地上世界的不同,也有白天黑夜,山川河流。因而“地下”的说法就完全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包装,只是为了迎合历史,因为历朝历代都把兵马俑埋在地下陵墓里?但动画的世界观已经是架空的了,而且地上世界并没有任何交代,所以“地下”世界观设计完全是多余的。

俑世界的特色只浮于表面,没融入剧情
俑人作为主角的设定是很有新意的,片中提到俑人是陶制的,因而易碎。开场出现了俑人胳膊断裂,婆婆帮忙修补的画面。而俑人和地吼战斗中,也出现了俑人被打成碎片的场景。但是,以上内容仅仅浮于表面,俑人的设定并没有融入剧情。所谓“俑人易碎”的设定十分模糊,片中多次出现俑人摔在地面,承受重击的场景,并未出现破碎。而俑人破碎受到的打击,基本上正常人类也受不了,所以俑人和人类的区别仅仅是:死亡画面更“和谐”。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可以鉴定世界观的设定是浮于表面还是融入剧情,即去掉该设定后,故事是否成立?如不成立则世界观确实融入了剧情,反之则浮于表面。
把《俑之城》中的俑人改成普通人类,故事依然成立,毫无违和感。所以“俑世界”的设定本来可以作为全片最大的亮点,但如今却只是表面功夫。
女主角是人类的设定有何意义?
《俑之城》的女主角史玉的设定不是俑人,而是普通人类,受伤会流血,寿命也远不如俑人长久,最后史玉在大决战中被大反派将军刺穿身体而亡,也没有跟俑人一样变成碎片。但是片中“史玉是人类”这个设定并没有深挖,且去掉完全不影响剧情。史玉作为一个普通人类,是如何来到地下世界的?片中没有丝毫交代。这个设定纯属多余,反而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九尾大师是哪里来的?
片中九尾大师堪称是本片世界观设定中最大的败笔,手法过于拙劣:蒙远被打晕后,莫名其妙就进入一个梦境世界,见到了九尾大师。然后九尾大师给他解释地吼的来历,并暗示他地吼入侵背后另有隐情,并给了他一个萌宠大耳朵来为他带路去解决问题(关于大耳朵的槽点后文会详细说)。
九尾大师从哪里来?和秦阳城的关系是什么?为何会选定蒙元来告知这些?九尾大师的目的是什么?片中完全没有交代。最后结尾大决战,蒙远被大反派碾压,危急时刻,又是九尾大师托梦施法让蒙元开挂,秒了大boss……(PS:九尾大师是成精的九尾狐,但不知为何,它的画风神似《功夫熊猫》里阿宝的师父。)

毫无疑问,九尾大师完全就是一个剧情推进不下去而强行塞进来的工具人,他的所有行为都不具备逻辑性,就是为了推进剧情。这种手法真的太生硬,太拙劣了。最重要的是,根据现有的世界观,这个故事的主要角色俑人,而九尾大师的形态居然是动物拟人化——一只会说话的九尾狐。这就导致它的画风跟整个故事格格不入,观众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违和感。想象下,如果在《功夫熊猫》那个全体都是动物拟人态的故事中,加入一个人类角色会是什么样?真是要多违和有多违和。哪怕把九尾大师换成一个散发金光的俑仙我都觉得会合理得多。
各种服务于“剧情需要”的随意设计
九尾大师其实只是个开始,越往后主创越放飞自我,完全不顾及这个东西画风是否违和,是否符合世界观设定了。接下来的剧情中不断有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冒出来:如袭击男女主角的地龙(西方魔幻电影画风),飞在天空的巨型魔鬼鱼(日式二次元画风),一朵花在史玉身上盛开成华丽衣服(迪士尼画风)……


以上这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完全就是为了秀画面,炫特效,根本没法深究逻辑,单纯就是“剧情需要”……
玄幻的世界观在设计时更要注重严谨性,由于其中核心内容都是原创的,所以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体系,故事中出现的所有产物都要严格在体系范围之内,不能以“玄幻”为借口,随意天马行空,这样只会做成不伦不类的大杂烩。
举个例子,经典魔幻系列电影《指环王》三部曲,第一部就奠定了世界观的体系:这个魔幻世界里,有人类,矮人,霍比特人,精灵和巫师等种族,反派是黑暗魔君领导的半兽人。里面出现的一些怪物:如巨龙,树人,亡灵大军等,都属于西方神话体系内的,而且它们的出现都花了一些笔墨来解释来历。

想象一下,护戒小分队走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忽然天空略过一只巨大的翼龙,单纯就是为了给观众炫特效,至于翼龙是怎么来的,完全不解释,也不在乎翼龙的出现是否违和。观众会怎么看?《指环王》还能成经典吗?
剧情推进全靠巧合
巧合太多是电影剧作的大忌,这会让剧情发展显得刻意和生硬,而非自然推进。当编剧无法通过一种合情合理的方式来推进剧情时,就只能制造巧合了,所以巧合多也是编剧水平不足的一种体现……
《俑之城》故事的起因是地吼频繁入侵蒙远所在的秦阳城,一只神秘地吼昆仑频繁出没,导致秦阳城多个兵俑失踪,蒙远为了跟大将军证明自己,揭下悬赏令踏上了追捕昆仑的旅程。剧情从此处开始几乎一致靠巧合推进了:
地吼昆仑的设定是神出鬼没,以至于悬赏令只画出了它的屁股,连正面都没有。然而就是这样一只来无影去无踪的地吼,蒙远一出城就遇到了……巧合+1。
蒙远追捕昆仑途中遇到同样来追捕的史玉,在战斗中不慎晕倒,然后蒙远就莫名进入幻境,遇到了九尾大师,得知了关于地吼的秘密。九尾大师交给他萌宠大耳朵,声称大耳朵可以带他找到昆仑……巧合+2。

(这里说明一下,主创也意识到巧合太多会显得刻意,于是,安排了一个万能工具角色——大耳朵。让大耳朵给所有巧合背锅。主角并非恰好找到某个地方,都是大耳朵带路的,大耳朵有上帝视角什么都知道……然而这么拙劣的手法根本无法忽悠住观众,在我看来后面的剧情还是巧合推动。)
蒙远和史玉组队去寻找昆仑,大耳朵把两人带到了一个诡异的客栈,结果在这里找到了兵俑失踪事件的罪魁祸首——妖道。原来是妖道在拿兵俑炼丹,并非是地吼昆仑害人。两人齐心协力打败了妖道,并在这里救下第四个伙伴青铜羊。而青铜羊恰好是可以让蒙远开挂的神奇兵器化身……巧合+3+4。

蒙远和史玉继续探索,恰好遇到了昆仑和一群小地吼,此时恰好有一只地龙来袭。大战中,昆仑救了蒙远和史玉,两人意识到昆仑并非凶兽,怀疑地吼袭击人类另有隐情……巧合+5。
蒙远和史玉回城疗伤,恰好遇到昆仑进城找东西……巧合+6
总之,关键的几处剧情推进都靠巧合,而非主角的探索。我不知道《俑之城》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修改了几稿。单纯从呈现的效果来看,主创在这个地方的处理太偷懒了,压根不去尝试设计一个符合逻辑的探索递进,直接上帝视角的工具人指路+巧合。
对比下经典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同样是发生失踪迷案,《疯狂动物城》就很合理地设计了主角一路调查,获取线索,最后找到真相的过程:朱迪从水獭先生入手,通过失踪前的照片,发现水獭先生买过狐尼克的爪爪冰棍;再通过咨询狐尼克,找到了水獭光顾的自然主义者俱乐部,并从野牛前台那里得到线索,得知水獭先生被某个老式白色轿车接走;后来两人通过轿车车牌号,在树懒的帮助下找到车主大先生……总之一路顺藤摸瓜,最后找到了囚禁发狂动物的地方。

《疯狂动物城》完全是按照线索,顺应逻辑,一步一步推进剧情,并没有太多巧合的成分,真相作为戏剧“钩子”勾住观众胃口,让观众始终期待背后真相。而《俑之城》则完全舍弃了调查线索的步骤,全靠巧合推进,情节安排太过于偷懒和刻意,过早剧透(俑人消失之谜故事中途就交代了谜底),观众对背后真相早就没什么期待了。当然,拿《俑之城》跟《疯狂动物城》这种金字塔顶的动画电影对比有点儿吊打小朋友了……
剧情俗套,且有拼接嫌疑
《俑之城》的主线剧情采用了西方动画电影常用的小人物升级打怪成为大英雄拯救世界的套路,整体来说比较俗套。
关于反派的人设安排了一层反转,但观众基本都能猜到:开头设定了一个有神力的大将军,带领兵俑们抵御地吼。然后很快让九尾大师出场介绍乾坤石是地吼赖以生存的宝物,并暗示主角地吼袭击人另有隐情。看到这里基本上所有故事都剧透完了……必然是俑人中有反派拿走了乾坤石,导致地吼进攻。
反派是谁呢?全片就只有一个嫌疑对象:排除男主角和女主角,唯一有刻画的俑人角色就只有大将军了。看了开头就立马能猜到结尾,搭配俗套无新意的剧情,《俑之城》真的没什么“钩子”能支持观众看下去……

除此之外,《俑之城》的桥段存在一定的拼接嫌疑:
假如有一个电影,故事背景是一群品种相同的怪物会不断袭击一座城池,城里的士兵齐心协力抵御怪物……请问这部电影叫什么?《长城》吗?不,是《俑之城》。
假如又有一个电影,主角因为身份低微被歧视,为了证明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去解决一个棘手的人口失踪案,途中遇到了同样苦大仇深的小伙伴,两人携手揪出大boss,结果发现boss居然是潜伏在正义阵营中……请问这部电影叫什么?《疯狂动物城》吗?不,是《俑之城》。
假如还有一个电影,主角身边有两个宠物角色,一个负责耍贱,一个负责卖萌,两个宠物欢喜冤家……请问这部电影叫什么?《花木兰》吗?不,是《俑之城》
尴尬的笑点和MV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3D动画电影都比较重视制造笑点,往往根据笑点的水平高低就能看出动画电影的质量。平心而论,笑点其实比泪点要难设计得多,泪点煽情有很多比较固定且有效的模式,按照这个套路设计很容易让观众哭出来,但笑点则不同,模式和套路较少,而且很难进行有效复制,一旦处理不好只会让人觉得尴尬无比……
目前国内的3D动画电影,只有《大圣归来》《大护法》及《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笑点设计上达到能频繁逗乐观众的水准,尤其是《哪吒》口吃的申公豹,“口吃+双重否定”的笑点一时间甚至火出了圈。

《俑之城》虽然也设计了一些笑点,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完全用一种生硬的方式逗乐观众,观众非但笑不出来,还觉得尴尬无比。本片的笑点主要靠大耳朵卖萌以及青铜羊耍贱。但是这两种搞笑模式都比较老套了,主角身边的宠物作为搞笑担当的设定是上个世纪迪士尼动画常用的,现在真的过时了。而且主创明显不懂耍贱制造笑点的关键。

青铜羊的形象并不适合设定为耍贱搞笑的人物,对比一些电影作品中的耍贱人物,如《大侦探皮卡丘》中的“大叔皮卡丘”、《疯狂动物城》中的“成人耳廓狐”,它们耍贱之所以搞笑,是因为它们的形象非常可爱,但却有一副大叔的口音,这种反差萌才让它们的出场自带笑点。单纯耍贱可没办法逗乐观众。
“剧情不够,音乐来凑”,这种蹩脚的拖时长手法在《俑之城》中可谓运用得淋漓尽致,《俑之城》一部电影中居然多达四五条MV。

本片为了迎合女性观众群体,增加了大量的爱情戏份,但又不知道如何合理发展两人的感情线,于是就统一采用MV撒糖的手法,BGM一响,蒙太奇开启,男女主角开始互动。MV过渡的手法不是不能用,很多动画电影都有,但通常都只有一处,超过两处观众明显会厌烦,多了真就是让人尴尬了。况且MV的歌曲无论音乐还是歌词都很一般,即便如此还安排那么多MV,可谓是扬短避长了……
作者:曹图
-
seathink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7 22:52:00
-
用一辈子珍惜你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6 08:04:07
-
狼毛毡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4 23:19:57
-
pique19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4 20:41:09
-
月亮很亮🌙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1 11:32:06
-
阿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6 16:05:16
-
_scaruz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5 11:44:00
-
AKA的快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4 01:35:38
-
F级.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3 01:50:27
-
morn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30 23:46:16
-
小小黑人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8 22:27:1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8 19:19:38
-
怨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7 01:15:52
-
豆友242537852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4 18:47:25
-
顾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3 13:35:33
-
舍予即舒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0 18:53:11
-
荞锹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0 11:56:03
-
碧根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0 11:22:45
-
糖不甩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0 11:13:09
-
小志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0 11:02:25
益起映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解码天坛奖:左手时代,右手市场 (2人喜欢)
- 他凭《英雄》获最佳音效大奖,却说技术不“值钱” (1人喜欢)
- 38岁转行当制片?她的成功之道是一个“狠”字!
- 年年骂,年年抢,北京展映与观众的相爱相杀 (1人喜欢)
- 女主一个倒车,直接封神!编剧这波“无声飙戏”我服了!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