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心理学MAP考研核心考点 |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是正正宗宗的一名热爱研究的科学家,他同时还有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建构者等多种身份,在1904年还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当然,他也是俄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科学研究,传言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记录自己生命衰竭的那一个瞬间的身体反应,可以说巴普洛夫真的是毕生都奉献到科学事业中。

本文是Psy大师兄按照《心理学与生活》教材整理,希望对这一章节比较迷茫的学弟学妹,可以重新对知识点进行建构,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核心关键词:1个实验、2个重要规律、6个基本概念

巴甫洛夫做的最出名的实验,无非就是巴甫洛夫的狗了。在介绍他的理论之前,师兄带你看看他的著名实验
实验流程 阶段一:在喂狗食前几秒钟,发出铃声或节拍器响声,接着再将肉末送入狗的口中。

开始时,狗听到铃声并没有流口水的反应。(解释上图)

阶段二:将铃声和食物反复多次配对呈现,每次在吃食物之前都摇起铃声。

阶段三:仅仅呈现铃声,狗狗也会流口水。

实验结论及启示 狗对声音作出了反应。这本来和唾液分泌无关的铃声,由于它和食物出现的时间接近,且反复多次呈现,最后单独呈现铃声也可以引起唾液的分泌。 接下来,师兄带你学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的6个重要概念和两条重要规律。 这个可是今年选择题的热点考点。 一、六个重要概念
1.反射 2.无条件刺激 3.无条件反应
4.中性刺激 5.条件刺激 6.条件反应
①反射:经典条件作用的核心是反射性反应。反射(reflex)是一种无须学习的反应--如唾液分泌、瞳孔收缩、膝盖痉挛或眨眼--它是由与有机体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刺激自然诱发的。
②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UCS):任何能够自然诱发反射性行为的刺激,如巴甫洛夫实验中所用的食物。
③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UCR):由无条件刺激诱发的行为,如巴甫洛夫实验中狗唾液分泌。
④中性刺激:在典型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中性刺激--一种通常在UCS-UCR反射中无任何意义的刺激--一经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便可预言UCS的随后出现。
⑤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的中性刺激,如巴甫洛夫实验中的声音,被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因为它诱发UCR行为的力量是以它与UCS的联系为条件的。
⑥条件反应: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经过几次匹配之后,CS所引发出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CR)。
二、两条规律
1.习得与消退
2.泛化与刺激辨别(分化)
1.习得与消退
习得(acquisition):即CR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一般说来,CS和UCS必须经过多次匹配后,CS才能可靠地诱发CR。借助CS-UCS的系统匹配,诱发出CR的频率会逐渐增加,于是便可以说有机体习得了条件反应。
在经典条件作用中,时间进程非常关键。CS和UCS的呈现必须在时间上足够接近,才能使得有机体知觉到它们是相关联的。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两个刺激之间的四种时间模式。

(1)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条件作用类型是延迟条件作用,在这种条件作用中,CS先出现并至少要持续到UCS的呈现。
(2)在痕迹条件作用中,CS在UCS呈现之前即结束或被取消了。痕迹指的是有机体对UCS出现时已经不再呈现的CS的记忆。
(3)在同时性条件作用中,CS和UCS是同时呈现的。
(4)最后在倒摄条件作用情形下,CS出现在UCS之后。 通常,条件作用在CS和UCS之间间隔很短的延迟条件作用模式下最有效。同时性条件作用的效果通常都很差,而倒摄条件作用则更差。
消退:当呈现CS(而不呈现UCS)却不见CR时,我们就说消退(extinction)过程已经发生了。这样看来,条件反射并不必然是有机体行为库中的一个永久内容。 不过,当CS以后再次单独呈现时,CR又会以一种较弱的形式再次出现。这种经过一段休息或暂停后,无须再与UCS匹配,CR即可突然重现的现象,巴甫洛夫称之为自发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 2.泛化和刺激辨别(分化)
泛化:通常,一旦CR被一个特定的CS条件化了,与CS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CR。例如,如果条件作用是对一个高频声音反应,那么频率稍低的声音也会诱发该反应。曾被一只大狗咬过的小孩很可能对一只小狗也感到恐惧。这种反应自动扩展到从未与最初的UCS匹配过的刺激上的现象,叫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新的刺激与最初的CS越相似,反应就越强。 刺激辨别(分化):在有些情形下,对很小范围内的刺激进行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有机体(生物体)不应对那些只是表面上与它的自然天敌相似的动物过于敏感,而使自己身心疲惫。刺激辨别(Stimulus discrimination)就是生物体学会在某些维度上(例如,色调或音高)对与CS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有机体在相似刺激(例如,1000、1200和1500赫兹的音调)音的辨别随着辨别训练而变得非常敏锐--即仅让一种刺激(如1200赫兹的音调)能够预测UCS而使其他刺激在反复呈现时无UCS相伴。
有机体欲在环境中表现出最佳行为,就必须平衡泛化和辨别过程。你既不想过度选择--错过出现在面前的猎物是很不划算的--也不想过度反应--你不愿对任何预兆都恐惧不安。经典条件作用提供了一种允许生物体对其环境结构做出有效反应的机制(Garcia,1990)。
✎习题精选
1.(单选)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
参考答案:D
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体现的是( )
A.刺激辨别
B.刺激泛化
C.刺激比较
D.刺激适应
参考答案:B
3.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刺激辨别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参考答案:C
考点回顾
● 《心理学与生活》考点五:归因理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