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
近几日刚从家乡小镇来到母亲工作的城市。家乡小镇尚且有舒适的房子和宽敞的书桌,在这间城市中的出租屋里,我只有一个简单的阳台用来学习和工作。不到40平米的小房间,让人多少有点抑郁。不过大多数漂流到一线城市的人都是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地辗转在地铁、出租屋和写字楼里。
上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身边的事情是最值得写的,不要觉得身边没有什么波澜壮阔。于是我感受这座城市一年一度的大雨,和伴着雨还不会落下的阳光。感受惊天的房价和逼仄的空间。感受对面楼的孩子每天刻苦练习10小时小提琴🎻,比半年前我放假回来进步太多。
最近焦头烂额的事情太多,写文书,准备考试等等。网上冲浪能看到太多太多耸人听闻的消息,和太多的恶意。我恐慌的是,媒介之于我们,似乎不是一个桥梁,沟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构筑起平等的理解与互动的渠道;而是一发又一发的子弹,向着我们的神经射出来,受到冲击之于还要忙着构筑自我保护的屏障。
理解总是费力的——而活在屏障里似乎容易得多。想象的光鲜总是简单的,而现实却总是复杂得多。
我们惯于扮演各种角色,一旦有了角色,我们就有了一种言语的方式——固定的套路可以保证不会出错,可以规避风险,可以获得及格的成绩,但会让人觉得机械和戒备。
每次一到关键节点,我就会有很严重的拖延症,别人的ddl都是第一生产力,可是我每次遇到ddl就会压力很大很大,完全无法思考,行动力完全丧失。但是这一次我已经在慢慢调整自己了,学会了怎么从日复一日的枯燥和挫败中找到成就感,体会着怎样用耐心面对生活的琐碎和消磨。
写日记是一件能够完全抚平焦躁的事情,但是一旦要把日记发到公众平台上又会焦虑。姑且是认为自己尚不够坦诚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