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人的表象行为看到深层动机
组织管理心理学课程在个体心理章节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需要与动机。它指出,需要是人行为发生的原动力,需要演化成内在驱动力从而形成行为发生的直接和内在原因,也就是动机。人的各种需要是无限的,前一种需要满足后,后一种需要产生,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始动力,是个体积极性力量的源泉。
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能看到每个人的行为,却很难知道每种行为的深层动机和需要,我们能做得只是通过自身经验进行合理化推测,从而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理解这种行为,另一种是不理解这种行为。生活中我们能遇到很多我们不理解的行为,在我们看来那些行为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然而这些行为却每时每刻真实发生,是因为别人都是傻瓜吗?不是的,只是我们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立场思考问题,没有弄清楚这些行为背后的需要和动机。
一、关于犯罪动机的思考
在工作当中,我会接触到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其中不乏惯犯,被抓到后每次都是一副追悔莫及的样子,然而等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大概率还是会重蹈覆辙。举一个扒窃犯周某的例子,案发当天他正好是下班回家途中,由于车上人员较多,并且站在他前面的女士将一个双肩包背在身后,于是他便伸手将背包拉链打开将其中钱包偷走,其中共有现金700余元。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个理智的行为,他现在月收入将近4000元还有五险一金,为了几百块钱人身自由受限并且丢掉工作,后来据他自己交待,他其实当他并不想偷东西,但是她的背包就在我眼皮底下,好像就是在勾引他偷一样,当时他就没控制住,为了一瞬间的心理满足,他未来即将面对的是更大的灾难。翻看他的履历,少年时因为打架进入少管所,从此再也没进过正规学校,此后多次因扒窃被拘留。从需要层面看,他想要金钱,这和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然而普通人想的是怎么努力怎么更好工作,而他却因为品尝到不劳而获的快感,这种感觉根深蒂固根植在心底,走向犯罪的深渊。出发点都是想要金钱,有的人走向成功之路,他却走向犯罪,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诱因。这也是最难理解和把握的,因为这与童年经历,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我们不可百分百完全知道另一个人经历过什么,每天都在想什么。
二、我们能改变自己吗
如果诱因与环境绝对相关,那是不是我们注定命中如此,什么都无法改变呢?显然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我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果站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决定论角度中,那世界就不会发展科技也不会进步。在我们不断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之后,我们更加应该了解自身行为动机,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最会欺骗我们自己的。
三、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相信每个人都曾踌躇满志的立下各种誓言,最后往往不了了之,有人戏称自己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我其实也十分好奇,到底制定目标豪情壮志的是真正的我呢?还是躺在沙发上玩一整天手机是真正的我呢?后来我发现两个都是真正的我。在制定目标时,我的需要是更好的生存下去,但自己对现状很不满因此压力很大,我的需要已经从更好活下去变为缓解因此产生的压力。此时由于诱因不同就会产生两种动机,一是通过行动起来开始努力来缓解压力,但这种行为往往特别痛苦并且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效果。另一种就是放松自己奖励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忘掉这些烦恼缓解压力,这种行为实施起来特别轻松,并且见效快效果显著,但随之而带来的问题就是放松过后会追悔莫及由于这种行为带来更大的压力。
我们常常喊着口号我要改变自己,我要让自己脱胎换骨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同时我们又给自己找很多很多的借口让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很多。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得:“人之所以一直无法改变,是因为早已认定自己无法改变。”如果我们在心理上给自己设限,不敢正视真正的自己,没有认清自己行为的真正需要和动机,那成功的路上一定会困难许多。
最后,我认为最为关键的还是诱因,就像老师课上所讲,这也是科学家很难弄懂的地方。从我自身经验来看,环境很重要,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大脑,但是可以主动去选择环境。如果我在图书馆,我会想反正都来了学习一会吧,并且周围人都那么努力。如果我在家卧在沙发上舒服地玩着手机,我会想多舒服啊,学习的事儿以后再说吧,也不差这一时半会的。弄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主动去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环境,去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不要轻易去尝试挑战自己的意志力,我们普通人没有那么伟大的意志力。
组织管理心理学的课程已经全部学完了,除了需要与动机这个概念以外,还有很多有趣的概念,比如双因素理论、五大人格因素理论、权变理论等等,这些概念给我很大的启发,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有着积极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