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薄之人的精神分析

1
暴雨灾难之中,这样一条讯息触怒了大家的神经:“真他妈的不知道说什么。此时鹅子早睡了,我们坐在凉爽的院子里开心地吹着风。朋友带酒来,还有新认识的朋友正在做海鲜,香味扑鼻。打开手机:河南暴雨。南京确诊。眼前香味依然扑鼻,那也不是假的。只能说幸好没有坐两个小时的飞机,而是选择了七个小时的高铁。无论如何我现在要去吃海鲜了。”这是作家荞麦发的微博讯息。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讯息,我感觉愤怒。再看的时候,精神分析的直觉让我看到了一个刻薄家庭情境,看这短话的时候我放佛听到了她爸妈与她吵架的话语。简而言之,这句话与其说是幸灾乐祸,不如说是对她早年刻薄家庭情境的强迫重复行为。 显然,这个人早年双亲创造的是一个言语刻薄的养育环境,这种刻薄也对她造成了无意识的伤害。可以说,刻薄言语作为一种无意识结构已经写入了她的主体。 她的刻薄已经成为她的无意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个刻薄行为中的自我治愈部分。正如打针游戏中的孩子,被打针的孩子反过来给别人模拟打针的过程,不仅是对打针的强迫重复,也是对被打针的身份逆转。同样的,她对别人施加刻薄言辞也是对曾经所受刻薄教育的反抗,这时候我们就会再次同意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没有时间性。 当我们再次审视她的刻薄言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她曾经所遭受的刻薄言语,仿佛听见她父母早年对她施加的刻薄攻击。 但是,她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她缺乏自省,她把这个世界当作早年父母来攻击。 或许,她的写作具有同样的功能:用于抒发早年被刻薄言语阉割掉攻击性的功能。 显然,她需要做一下精神分析,这可以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强迫重复行为和内在创伤,可以让她不再用强迫重复的刻薄来治愈早年的自体问题。
2 之所以对刻薄言语如此敏感,也在于我自己就成长在一个言语刻薄的家庭。但我已经释怀,因为我通过精神分析已经理解了双亲刻薄言语背后的动力。 我父亲出生于一个贫困之家,我奶奶因为家境而改嫁,这对父亲应该是巨大的打击,这是他焦虑和富有攻击性的缘由。他的刻薄其实是对抛弃他的客体的攻击。 我母亲出生的家庭也不好,而且遇到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她从小收到的不平等对待形成了她无意识的怨恨,由此形成了用刻薄言语对待别人的攻击习惯。 虽然我作为男孩从小受到重视和宠爱,但是他们的刻薄言语依然写入我的无意识。不仅如此,则写入到我们家所有孩子的无意识,形成了一个言语刻薄的家庭环境。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所以不习惯与家人长期在一起。 也因此,我走上了精神分析道路。精神分析首先是我的自我疗愈,然后才是帮助别人的一种方式。
3 弗洛伊德的从幼儿扔东西的游戏中看到了幼儿分离创伤,这个消失、重现游戏与打针游戏本质相同: 都是创伤主体试图掌控创伤的行为,这是强迫重复,也是消化创伤。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看刚才的刻薄言语行为,就会发现精神分析所谓的症状是普遍存在的,病人也是普遍存在的。 人类就是原初创伤的剩余,病人就是大家不可忍受的创伤之人。当然,理解归理解,有影响他人生活的症状还是应该去做分析的,不然一辈子都会陷入莫名其妙的强迫重复行为。
三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精分约架事件总结”: 精神分析的真贡献与真问题是什么? (1人喜欢)
- 深扒中国精神分析史上的第一场“约架” (5人喜欢)
- 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就是异化? (3人喜欢)
- 如何像弗洛伊德那样释梦?|公开课
- 现代人的隐性心理危机与出路|公开课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