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是终身课题
六月的北京,天气宜人,约后辈喝咖啡。后辈天资聪颖,所有人都觉得她前途无量,除了她自己。短短几十分钟,她越聊越哀愁:从对007工作制的不满,到对业内怪相的不解,从对“资本”的痛斥,到对人性的质疑,然后话题转到社会不公、阶层固化、全球rightwards shift、历史浪潮下个体的无力感等等层面。我辩不过她,几次试图灌鸡汤无果。看着眼前情绪低落的人,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万念俱灰的自己。正当我想小心试探,她表示会安排去六院,“那就好”我松了口气,“不一定每个去的都会确诊,但让专业的人看看总归是好的。”
我也曾经历过漫长的至暗时刻,因此明白走出困境的路径极具个体差异性,并且工程复杂。常规的方式有:遵医嘱服药、修正生活方式、换社交圈,此外还有多种心理诊疗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尝试练习。于我而言,最终让我如释重负、茅塞顿开的,是花了一年多时间啃完了斯坦福大学神经内分泌学教授Robert M. Sapolsky的《Behave》。引用豆瓣书评第一条:“这本书代表了当前科学理解对人类行为认识的最高水平,是科学进展的重大成就。”
我,此前生物知识停留在高中阶段,读完确实如打通了任督二脉,如果早十年前就上网认真学习Sapolsky教授的公开课,那我能在探索认知的道路上少走好几年弯路。认知分为认识外界和了解自己。认识外物很简单,了解自己很难,因为根据Sapolsky的理论,个体特征深受进化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站在当下此时此刻,我将如何完全复原童年生活中影响认知的全部细节呢(摊手),我只能接受成长的结果,理解动因,然后希望在未来能通过刻意训练加以纠偏,能做的就这么多。
因此不需要苛责自己,也不需要对未来不确定性感到过度焦虑。你很敏感,Ok,这是遗传下来的保护力在启动防御功能,很Fine很Nice,不用担心不用害怕。接受它,不必抑制它,告诉大脑:“我正在被保护,我是安全的。”
© 本文版权归 Cheesebage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