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非洲:苏联意识形态与非洲图像艺术

Yevgeniy Fiks 生于莫斯科,1994年起他开始定居在纽约。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在研究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在艺术、文化上的关联。在表面的对立冲突情况下,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图像,是如何表达不同深意的。
图像是艺术,也是工具,有时候,还是武器。
他在研究中发现,种族主义甚至是比冷战本身,更难用意识形态来表达的主题。美国左翼的宣传海报,与苏联的民族问题海报,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海报,政宣图像中,有关种族主义的那一部分,被大多数人忽略了(也是因为创作数量相对其他主题较少)。
美国的非洲裔communist party member,也在不断制造一些基于种族话题的宣传艺术作品——很明显,这是受苏联的影响。各个地域的黑人群体,被苏联主导的意识形态所统领,汇集成了一种“国际主义+反种族主义”的表达。
不过,作为一个宝贵的冷战艺术遗产,其中的国际主义精神、反种族主义精神,是跟刻板印象、物化客体,密不可分的——有些作品,放在当时,是非常鼓舞人心,能赢得共鸣的,但放到现在,八成就是“政治不正确”的东西了。
由苏联人创作的这些视觉艺术,从1920年代苏联建立开始,到1980年代末,一直都处在变化当中,是非常明显的时代产物。
1920年代的一些宣传画作,充满了媚俗的小资产阶级装饰画气息(Fiks原话)。其中多数是以写实表现为主,究其内涵,可以发掘开放的艺术表达和不极端的意识形态。
过渡到1930年代,尤其是二战之后的作品,图像风格变得暴力,大力输出对抗与反压迫思想。对于非洲人民受到的残酷剥削和殖民压迫,强烈的情绪与仇恨表达,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来。
而随着苏联1950-1960年代的“解冻时代”到来,冷战变得平缓,艺术创作也相应地降温了。和平与共存的主题越来越多,关于家庭和未来的形象,让人感到了希望。斗争的画面,逐渐变成了更有温情的东西。
对乌托邦信念的输出,也成为了鼓舞美国黑人运动的重要来源。甚至有不少黑人运动的关键人物,创作了歌颂苏联的作品。
比如,20世纪最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美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朗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 就曾经写了一首诗歌。
早上好,列宁格勒!
跨越半个地球,甚至更远,才能抵达你。
但是当你的枪声咆哮。
它们为我而咆哮——
也为所有人,所有渴望自由的人,而咆哮。
苏联到底是抱着乌托邦的国际主义精神,去烘托出一个“红色非洲”,去支持黑人争取自由与权利的运动,还是仅仅为了跟美国对着干呢?背后的动机,可能复杂而看不透。
无论怎样,冷战已经过去了,留给图像研究者和艺术家的资料,是一直可以津津乐道的。尤其是在身份政治、种族政治如此对立与激化的今天,看看这些几十年前的作品,非常有趣。






























本文由 Yevgeniy Fiks 首发于 calvertjournal.com
翻译、编辑:吴鞑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