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读书
已读记录:5月共5本。
2021总数:27/70
文学哲学:5/20
设计规划:11/30 (包含建筑主题:7/21)
医学健康:4/5
其他主题:7/15
1
遣唐使的历史日本学生都要学。但作者认为大众主要关注“浪漫”的渡海艰辛和“友好”往来故事,是很局限的。正确理解遣唐使的意义,需要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它对交流质量造成很大差异。
在古代,中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时间并不长:
- 2-3世纪邪(ye二声)马台国时代
- 4世纪末-6世纪初的倭五王时代
- 始于7世纪初的遣隋使、遣唐使时代
- 始于15世纪初、持续近150年的明朝与日本贸易时代
遣隋使、遣唐使的派遣发生在公元600年-894年,只占以上时间跨度的五分之一。目前已知的全部派遣,隋代4次,唐代20次(原来才20次吗?其中包括未能最终抵达的)。
遣唐使历史,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和之前读过的两本书有了交集,能对号入座了:
初期(630-669年),7次派遣
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唐朝和倭国都试图支配、影响朝鲜半岛,两方在对立中相互试探、频繁交涉。后唐朝和新罗联军打败倭军,倭国从朝鲜半岛撤退。
在建筑史诗系列的《木骨禅心》中读到:飞鸟时代(553-644年),倭国从朝鲜半岛的百济间接引进中国南朝建筑样式。
盛期(702-777年),9次派遣
武则天改变了此前的外交模式,与日本缔结朝贡协议,要求每20年进贡一次。唐朝与日本的关系进入安定期,后者的文化发展也在这个阶段收获累累硕果。
《天平之甍(meng2声)》讲到奈良时代天平年间的6次派遣(733-762年),以及鉴真东渡,都是在这个时期。
仍然来自《木骨禅心》:奈良时代(645-780年)到平安时代(781-1183年)日本通过派出遣唐使直接学习中国唐朝建筑。
末期(779-804),2次派遣
派遣性质与盛期一样,但必要性降低了。唐朝与日本的交流已超过150年,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与中华文化的融合,长期滞留的留学生也减少了。同时减少庞大的朝贡和航海开支。
最澄与空海归国。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与外族入侵,势力衰弱。非外交途径的民间商船贸易活跃起来。
派遣逐渐终止(836-894),2次派遣,未果

派遣盛期,使团规模基本固定,每次四五百人(这么多!),四艘船,走“南路”横渡东海。
派遣初期,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唐朝与倭国对立,但仍沿“北路”取道朝鲜半岛,从航海角度讲,虽费时但安全。
看看遣唐使团的构成和津贴,留学生、学问僧的待遇仅次于大使和副史。


不到50年,日本就完成了向唐朝文化的高度靠拢,几乎可以与江户幕府开国到明治文化开化期间发生的变化相匹敌,速度也几近相同。然而遣唐使发生于一千多年前,可以说远比明治时代的西欧化更为急遽。
我们也必须了解遣唐使之外的历史。日本史学界近年来强调“开化的日本”,作者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宋朝之后的中日交流规模很小。尽管日本室町时代与明朝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双方的交流基本止于禅宗。民间的商贸活动也没有全面影响日本中央文化的能力。
要宏观上认识日本的锁国性,并由此理解遣唐使的历史意义。
2
“薄荷实验”是一个关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类出版系列,主张“像土著一样思考”,更好地理解自我、他人和世界。这是我读的它们的第一本书。
日本人有享用松茸的传统,寄托秋日情愫。工业化发展使本土松茸栖生的松树林大幅减少,经济腾飞带来消费需求和送礼风气的增长,商人们开始瞄向海外。
作者的研究确实和松茸全球供应链有关,尤其着眼源头。美国的俄勒冈州(在加州北面)是主要调查地,还有芬兰拉普兰省、日本中部和中国云南中部。
俄勒冈曾有繁荣的伐木工业,衰败后这些森林被弃置,疏于管理。这是典型的作者定义下的“资本主义废墟”,被资本主义经济抽干资源后丢弃的地方。另外比如殖民地的甘蔗、棉花种植园。今天众多以成本最优为目标的海外工厂,也是同一性质。
然而在这样的废墟上,松茸出现了,还引来形形色色的采摘者。作者抓住供应链这条线索。她想探索和阐述的,是松茸在废墟上的生存境况,作为人类还不完全了解也无法人工养殖的野生物种,也作为被资本主义经济商品化的珍馐美味。



所有与松茸生存境况共生、协作的因素,都是她的研究范畴:人种、文化、生态、社会分工、经济规则、政府政策……
- 采摘松茸的人(俄勒冈的多种族移民和美国“强制同化”政策,老挝人、云南瑶族人、日裔、柬埔寨人、越战老兵……)
- 松茸产地的买手(交易的中间人,与采摘者的特别关系)
- 在日本的松茸进口商(将松茸标准化成“商品”,标准与买手并不同)
- 森林保育组织(研究松茸与松树林的共生,前者在以人为干扰的方式养护的松树林里能更好地生长;在纯自然的树林里反而不长)
- 松茸的土壤微生物学
- 全球几个松茸产地的森林和现代遭遇
- 土地政策、土地所有人与松茸产业的关系
- 日本的松茸传统与现代松茸消费……
她用整个研究来说明,当今天单纯追求规模和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模式逐渐走入死角(即书名中的“末日”),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这个模式之外的“存在方式”,并将民族志和自然史纳入其中。尽管松茸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不值一提,却足矣启示“在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
我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书。读时经常迷惑究竟应该把它归类到哪个学科。这就是“人类学”吗?那也涉及太广泛了。不仅要田野调查,和各种小众群体打成一片,研究课题往往是进入这些群体才能发现的;根据众多新鲜的发现,结合多个文理学科做综合研究。 佩服。开眼。要去读第二本“薄荷实验”。
3
三篇意大利建筑历史学家曼弗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的文章,完全看不懂。
精读两篇:《南京长江大桥》和《大跃进中的人民大会堂》。
两大工程都是在大跃进中启动,建造正值三年自然灾害。
《南京长江大桥》的作者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大桥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世人对它的解读如何改变的?建设之初浓烈的意识形态褪去,今天政治“意义”归零,它成为历史遗迹。桥上保留的装饰和浮雕默默讲述当年的故事,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博物馆。然而这种美学失去意识形态的支撑,不再引人注目。今天大桥仍然承载着运输两岸车流的繁重工作,却不足以适应长江从“天堑”变成“黄金水道”的市场要求——桥的柱距太窄了,引起种种是拆是留的争论。
当象征、美学、市场的意义都不复存在,大桥还能留下么?




《大跃进中的人民大会堂》,讲大会堂设计到完工的纪实,首次以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解读大跃进的历史。图纸到过程轶事十分丰富。诸多环节今天看来是无比荒诞又熟悉的。
- 没有计划任务书,一切由作者自定
- 没有明确规定广场规模和建筑用地范围
- 1958年9月5日项目动员会,10月14日设计定标,1959年8月竣工
- “三边”工程——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
- 竣工后总面积是原项目计划两倍多(6万平米 vs 17.18万平米)
- 建设成本超过预算两倍多(3600万元 vs. 1.01亿元)
- 领导意愿,关于平面马蹄型、关于时间……
贫穷和浪费并不矛盾。再细想一遍,这是在大饥荒时期。



什么建筑风格才是“政治正确”的?建国后“政治-风格”两者关系摇摆不定,令建筑师苦不堪言。大会堂动员会鼓励“百花齐放”、“不分古今中外兼包并蓄,一切精华尽归我所用”,一时解开禁锢。
189份立面方案里有四大类:琉璃瓦屋面式的民族形式、西方新古典的廊柱式、民族形式和西方新古典相综合、带有古典韵味的现代式(比如抽象的廊柱式、玻璃幕墙)。
最后被选中的是西方古典廊柱式方案。按梁思成的说法,大会堂的艺术风格上,有个优劣顺序:中而新、西而新、中而古、西而古。中选方案是最后一种。



美国、第三帝国、苏联的政治性建筑,不约而同采用了西欧的古典式廊柱,或代表民主、或代表纯正的西方文明、或对抗代表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现代主义。
人民大会堂中选方案负责人是这样评论建筑风格的政治正确的:体型应该雄伟、建在天安门广场上又必须与古建筑有一定联系,彼此协调,但又必须超越它……成为我们新时代的象征。
这当然不是“兼包并蓄”。当作一种历史常识去认识吧。
作者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摘抄很喜欢的文末结语:
也许这种建筑传统直到今天仍在起作用:对空间风格再现和意义象征的迷恋,大于对空间实践本身的重视;对宏大事件、仪式和奇观景象的热衷,取代对基本、理性的社会生活的建构;政治领袖的个人喜好,僭越公正的决策程序;众人悲壮的体力打拼和高尚的心智奉献,始于非理性的出发点,其过程和结果也许在形式上表现得崇高壮美,却内含着巨大的荒诞性;不惜一切代价,占用所有可能的社会和自然资源,以非凡速度,打造企图超越时代,通往永恒的纪念碑。这种做法,不管其调度的技术和手段多么现代,体现出一种根深蒂固的反现代思维——大跃进中的人民大会堂,或许是这种建筑传统的丰碑。
4
只有1%的孕妈觉得生孩子不痛。
分娩是身体与精神的巨大挑战,处理不当终生创伤,害怕很正常。“了解”给人面对的勇气。积极的产前自我教育是必需的。
这是一本高度口语化的优质科普书,产前必读。包括准爸。我不想等到产床上才第一次了解镇痛,被动等人临时教育。
上个月读过《温柔分娩》,态度明显偏向不借助任何医疗介入的“全自然分娩”。这本中立,药物与非药物镇痛——呈上所有已知方案(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说明利弊,任君选择。
无痛分娩是孕妈的福音。但它不是没有疼痛,而是在考虑孕妈和宝宝的安全下、人性化地减轻疼痛。初步了解,中国在推广的综合方法,和书中所述十分接近。(参考《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20)》新在何处? )
广义上讲,这是一套结合了技术与技巧、药物与非药物、生理与心理关怀的医疗程序,减轻自然分娩或剖宫产时产妇的痛苦,提高满意度。生孩子有太多未知,产妇在做好镇痛预案的同时,别固执,配合医生、灵活应变。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医护团队、产妇和家人的目标,都是为了健康的宝宝。
那么生孩子时所说的“上无痛”,到底是什么意思?临床上特指“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包括硬膜外镇痛、腰硬联合阻滞等局部麻醉。已是相当成熟、安全的应用。自然分娩采用的椎管内分娩镇痛麻药剂量极其微小,远低于剖宫产;据说疼痛等级可以从10到3-4,仍然能感到宫缩,妈妈可以届时发力推出宝宝。
本书作者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布来根和妇女学院产科麻醉主任、教授。原著Easy Labor写于2006年。这一年,译者胡灵群医生吃惊地发现,美国无痛分娩率85%,中国才1%!他在中美各行医10年,开始组织“无痛分娩中国行”的教育项目,致力让更多中国产妇享受安全有效的椎管内无痛分娩。使其普及率从1%增加10个百分点。
2019年3月,我国913家医院成为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进一步规范椎管内分娩镇痛操作技术,提升分娩镇痛覆盖范围”。今天,中国的平均无痛分娩率30%。上海产科专科医院60%,上海一妇婴90%。进步巨大。
扩展阅读:
- 《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20)》
5
买给自己的儿童节礼物。秋山亮二1983年摄影集的复刻版。《你好小朋友》三部曲的终章。
慢慢欣赏。回忆小学时的自己,也想象下一代的童年。30年过去,又是一代新人。
另,青艸堂原来是一家日本的出版社,不是国内的。日文配中文翻译,但这其实是进口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