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的科学与非科学(1)
一、引子
科学诞生于西方文明。数百年间,在与非西方文明的竞争中科学展现出巨大的比较优势,但科学并未囊括人类已知的全部“正确”知识。
作为一个东方人,特别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将尝试探索人类精神领域中西方科学与东方非科学的联系。使用“非科学”一词,是为了区别于科学和伪科学。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主要古代文明的特别之处是古今延续不断。
我的探索将开始于以下两本书:《金花的秘密》(【瑞士】荣格、【德】卫礼贤著,张卜天译)和《周易今注今译》(陈鼓应、赵建伟著)。
二、荣格为卫礼贤翻译的《太乙金华宗旨》所做的《欧洲评述》的读书笔记
荣格认为1913年——1928年间他对集体无意识过程的研究结果是有问题的,但问题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已知的所有范畴和方法都无法用于集体无意识这种现象学。卫礼贤1928年将自己翻译的《太乙金华宗旨》寄给荣格,荣格认为这本书帮助自己第一次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因为在中古时代的炼丹术中,他终于找到了灵知(gnosis)和当代人集体无意识过程之间的联系。
荣格回忆数年前英国人类学学会主席问他,为何像中国这样一个精神层次如此之高的民族却没能发展出科学。荣格答道,这一定是一种视错觉,因为中国的确有一种“科学”,其标准著作就是《易经》,这种科学的原理和我们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荣格认为《易经》的科学并非基于因果性原理,而是西方人从未遇到过的原理,他姑且称之为“同步性”(sychronistisches)原理。
由于占星学代表着古代所有心理学认识的总和,对占星学进行哲学考察似乎是有价值的。《易经》占卜的基本程式和天上的实际天体无关,而是基于我们假定的时间性质,即某一时刻出生的人或所做的事情都具有这一时刻的性质。借助《易经》的卦象可以解读出该时刻的隐秘性质(qualitas occulta)。
荣格认为基督教精神文化中对精神的追求是正面的,但19世纪后,精神退化为理智,精神应该包括理智和情感,属阳性,正面;和身体相关的情感和本能属阴,负面。
荣格认为中国人总能将对立的心理功能保持平衡,是高等文化的标志;而片面性虽能提供动力,却是野蛮的标志,如今西方开始反抗理智,推崇直觉,他只能认为是文化进步的标志,是意识突破了专横的理智所设定的过分狭窄的界限。
(以上两段内容矛盾,不知是原文如此还是译文的原因。
把对精神的追求看作是光辉的、阳性的,把人身体相关的情感和本能看作是负面的、阴性的。道家哲学的阴阳并没有好坏之分。
荣格关于理智主义的叙述时间有误。理智替代精神,是中世纪结束,也就是19世纪。
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发端于笛卡尔,兴起于17——18世纪,代表人物有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核心思想是相信人的理性逻辑能按照一些基本法则推导出正确知识。理性主义是科学的、民主的,也是启蒙运动的哲学基础。)
人的身体的共同解剖结构超越了种族差异,人的心灵的共同基底也超越了文化和意识差异,即“集体无意识”。无意识掌控了人的想象本能和行动本能,意识以无意识为基础发展而来,一个人无意识程度越高,越受到情感控制,而不是理性批判的控制,同时越倾向于心理保守主义。
(安全感/依恋需求——负面情绪——无意识行为)
强大的意识挣脱了单纯本能的锁链,固然自由,也拥有了无神的傲慢。阳极阴生·,阴生于午,由阳转阴。
(荣格所说的意识的强大指的是受到先天本能和后天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应对策略,本质上还是受无意识的控制,真正的强大意识是经过外显化的无意识,无意识外显化是整合、平衡心理状态的必经之路。)
从根本上说,最大、最重要的人生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因为它们表达了自我调节系统的两极,只能超越不能解决。
(阴阳)
通向道的大门的钥匙:在心灵上必须听任事情发生。一般人的意识总是在干预、帮助、纠正和否定,从来不让心灵过程宁静地简单发展。
(无为)
基本概念包括:道、天光、性、命、回光和中心。
(这些中国本土的概念不用借助西方著作理解,不准确。)
对灵知本原的描述往往是象征性的表达。如:曼陀罗绘画或者曼陀罗舞蹈。
金华即光,天光即道。火焰或金花在曼陀罗画中代表本原。
天地之初,万物未分,作为最高目标出现的东西仍然位于幽暗的无意识海底。在原窍之中,意识和生命(性——命)仍然合而为一。
曼陀罗图案不仅是表达,也会反作用于制作者。它来自于无意识地对自性的直觉,同时让人的注意力回归到内在,这里是灵魂的起源和目的,包含了性与命的统一。性与命的统一就是道,道的象征是中间的“白光”。本性或意识(性)以光为象征,有强度,生命(命)有广度。性属阳,命属阴。两者合在一起就是道。
(无意识属阴,意识属阳?)
一些人的共同体验:(1)内视,看到光。(2)止息,普通呼吸停止,开始内呼吸。(3)看到上帝的二性——既是本体又是力,亦阴亦阳。
无意识只有通过象征才能企及和得到表达,因此个体化(individuation)离开了象征是不可能实现的。象征一方面是无意识的原始表达,另一方面则是与意识产生的最高预感相对应的观念。
(用语言表达无意识必然要通过意识,语言是意识的功能。)
只要主客之分还没有被意识到,无意识的同一性就会占据上风。如果我们的生活能够尽可能地照顾到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较为本能的)要求,那么整个人格的重心就不再是那个仅仅是意识中心的自我(das Ich),而是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一个虚点(virtueller Punkt),我们或可称之为“自性”(selbst)。由此产生一种人格,它只是在较低层次受苦,而在较高层次则不可思议地摆脱了苦与乐。
这种高级人格的制造和诞生就是我们这部经典在谈及“圣胎”、“金刚体”或“不坏之躯”时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些表达在心理学上都象征着一种不受感情纠缠和剧烈动荡影响的心态,象征着一种从世界中分离的意识。
金刚体是在金华或寸田中产生出来的不能毁灭的气息身体。这个身体象征着一个显著的心理事实,该事实最简洁的表达为:并非我在活,是它使我活。主观的“我在活”由此成为客观的“它使我活”,是与万事万物和谐一致的感觉,因此《慧命经》说,圆满之人的目光将回到自然之美。
三、对荣格《欧洲评述》的简单总结
这篇评述是向欧洲人介绍东方精神修行思想的著作,对中国人价值不大,而且很多理解并不准确。
这篇评述的主要思想包括:
1、荣格认为《易经》的科学并非基于因果性原理,而是西方人从未遇到过的原理,他姑且称之为“同步性”(sychronistisches)原理。
2、荣格认为中国人总能将对立的心理功能保持平衡,是高等文化的标志;
3、意识以无意识为基础发展而来,强大的意识挣脱了单纯本能的锁链,固然自由,也拥有了无神的傲慢。阳极阴生·,阴生于午,由阳转阴。
4、从根本上说,最大、最重要的人生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因为它们表达了自我调节系统的两极,只能超越不能解决。
5、通向道的大门的钥匙:在心灵上必须听任事情发生。一般人的意识总是在干预、帮助、纠正和否定,从来不让心灵过程宁静地简单发展。
6、性与命的统一就是道,道的象征是中间的“白光”。本性或意识(性)以光为象征,有强度,生命(命)有广度。性属阳,命属阴。两者合在一起就是道。
7、如果我们的生活能够尽可能地照顾到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较为本能的)要求,那么整个人格的重心就不再是那个仅仅是意识中心的自我(das Ich),而是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一个虚点(virtueller Punkt),我们或可称之为“自性”(selbst)。由此产生一种人格,它只是在较低层次受苦,而在较高层次则不可思议地摆脱了苦与乐。
这种高级人格的制造和诞生就是我们这部经典在谈及“圣胎”、“金刚体”或“不坏之躯”时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些表达在心理学上都象征着一种不受感情纠缠和剧烈动荡影响的心态,象征着一种从世界中分离的意识。
金刚体是在金华或寸田中产生出来的不能毁灭的气息身体。这个身体象征着一个显著的心理事实,该事实最简洁的表达为:并非我在活,是它使我活。主观的“我在活”由此成为客观的“它使我活”,是与万事万物和谐一致的感觉,因此《慧命经》说,圆满之人的目光将回到自然之美。
8、“欣然接受与我照面的永远在变化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好是坏,是眀是暗,这样也就接受了我自己的本性,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一切都变得更有活力了。”荣格的一位病人的体验。
分析与总结:
荣格这篇长篇评述写得很不清晰,读起来比较费劲。以我对东方哲学、宗教、玄学、巫术、占卜等的了解,评述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平衡和不二。
1、获得精神上的安宁要平衡无意识(本能)和意识(理性),即性命双修。
2、接纳万物包括自身的好与坏,即不做二分法,没有分别心。让人想起曾国藩语:“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曾国藩文集·处世金针·修身之要》 )
3、金花是无意识象征性的表达,是无意识平衡意识,通向“自性”,与万物和谐统一的表现。即“圆满”、“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