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五花八门的交友软件,民国单身男女都怎么找对象?
夏天到了,还没想好带女朋友去哪儿玩。
清醒一点,你根本就没有女朋友。
在app store 输入“找对象”,立马会弹出几十款交友软件。
注册了这么多app,为什么我还没有对象?

追求崇尚自由恋爱,想找对象不分年代
时间回溯到民国时期。在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虽然时局动荡不安,但人们的心灵获得了解除束缚后的更多自由。比如,随着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倡导婚姻自主。《新青年》《申报》《大公报》《晨报》等大量登载关于男女平等、女子教育、废除大家庭制等方面的小品、随笔、杂文,对年轻人的婚姻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没有五花八门的交友软件,报纸成为民国单身男女征婚的“头号阵地”。通过一则则征婚启事,能感受到越来越进步的青年思想。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民国单身男女正在争取自主追求幸福的权利。
第1则
-我之娶妻当药用-
辛亥革命后,当时北京地区影响最大的《顺天时报》登出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广告”,轰动一时。
“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
这是近代的第一则征婚启事,其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国学大师、革命家章太炎。

当时,章太炎的夫人病故,当初这位姑娘是他奉母亲之命娶进门的,所以这一次章太炎希望可以自己寻找心仪的对象。
但是,这则地域要求严格的征婚启事没啥效果。
好在这则启事引起了章太炎朋友们的注意。大家齐心协力,为章太炎寻找合适的伴侣。最终,经蔡元培介绍,章太炎与汤国梨女士结婚,婚礼于1913年6月在上海举行,由蔡元培作证婚人,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前往道贺。两人婚后生活十分幸福。

厂工有话说:汤国梨女士是浙江人。
第2则
-第一条:不缠足-
章太炎先生的征婚启事为众多民国的单身青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引来众人纷纷效仿。
包括给章太炎介绍对象的蔡元培。

时年33岁的蔡元培刚刚丧妻,身为教育界精英,想给他介绍续弦的媒婆差点踏破门槛。面对络绎不绝的媒人,蔡元培发布了这样一则征婚启事。
“一、不缠足;二、须识字;三、男死后,女可再嫁;四、男不娶妾;五、夫妇如不合可以离婚。”
不缠足、识字、女可再嫁、男不娶妾、夫妻不合可离婚……这些观点在当时封建主义残存的民国社会看来简直“冒天下之大不韪”。
果然,条件一出,立马就没人上门了。
不久后,蔡元培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巧的是这幅工笔画的作者黄仲玉,既有文化有学识,年幼时也没裹过脚,正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他便请朋友从中撮合。
厂工有话说:撮合成功。1902年,蔡元培和黄仲玉在杭州大婚。

第3则
-富革命思想-
1931年9月16日,《大公报》刊登了一位兵哥哥的征婚启事:
余二十七岁。现中校职,世界主义之泛东方者。欲聘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革命思想,长政治、外交,不尚虚荣,年在十七上、二十五岁下者为内助。有意者请函济南按察司街马子贞转刘海涛。
在这则征婚启事中,兵哥哥刘海涛不仅提出了对颜值、语言能力、年龄范围的要求,还特地标明了一条:富革命思想。这则启事在一众希望女方温柔贤惠的征婚启事中脱颖而出。
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打开了人们思想解放的闸门,西学东渐的学术思想氛围渐浓。这则包含“革命”气息的征婚启事,非常具有那个时期的代表性,也体现了青年的蓬勃朝气。
厂工有话说:强强联合的cp谁不爱呢?

第4则
-有创造的精神-
民国二十四年,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女研究员顾静薇,潜心钻研学术,却为了一件事而烦恼——找不到对象。
热心同事丁所长为她物色了全上海的青年才俊,一张张照片摆在桌子上,但顾女士仍不满意。

无奈之下,她只好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启事。 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
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
三、高尚的人格;
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
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
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
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
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
基于以上诸多要求,顾女士还是找不到对象。
因为,能满足的一个也没有。
顾静薇女士的择偶标准为何如此之高呢?
因为顾女士的自身条件实在优越: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攻读物理学,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物理博士”,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厂工有话说:想进一步了解顾静薇女士是如何挑男友的吗?欢迎走进剧院,听听顾女士的择偶烦恼。

话剧《春逝》剧情介绍
民国二十四年,暮春初夏。
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所长丁西林正埋首于科研经费的账本与独幕剧的剧本中,所里唯一的女研究员顾静薇,迎来了脾气颇难对付的助理瞿健雄。
正值科研朝不保夕的乱世穷途,旧者已破,然新者未成。这一对年轻的物理学双姝携手抗拒随波浮沉,也在短短一年的共渡时光里,影响了彼此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