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见到的石窟造像壁画之美
查看话题 >到麦积山朝圣,才发现手机和相机缺一不可呢
当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时候,离丢失的街亭不远处,麦积山还是一座形似麦垛的天然孤峰,在云雾缭绕中安然扮演着人间秘境的角色。几百年后,人们架起栈道,叮叮当当地敲出一个又一个石窟,在里面安置一尊又一尊彩绘泥塑,这秘境才开始与人类勾连。
第一次看见麦积山这个名字,就有莫名好感,不招摇的拙朴,一座山就是最浪漫的作物。
此处先用麦积山神镇住。巡山归来,雨露沾身。

早上有些许雨水,于是见到了仙境一般的麦积山。

虽然登广元的千佛崖也和这里一样,大概率属于恐高症慎入,不少地方也需要手脚并用,但对岸的高铁列车和风电机组随时提醒着爬到高处的人群,这里正是人间。麦积山却在濛濛水雾中散发着疏离世俗的气质。尤其是到了下午,无数雨燕从头顶的石窟崖壁旋下,高速俯冲又折起,在空中交错穿插,有种此处人类勿擅闯的禁地感。据说这也是为何几乎每个窟都用半厘米见方的铁纱网封起来的缘故之一……

既然来到这里朝圣,除了现场的视觉享受,当然还是希望拍一些照片留存。说到这网子,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一头雾水地与铁纱网搏斗而不得法,随手一拍是这样的。

后来也不知谁先发现只要贴在铁纱网上,就可以拍出清晰的片片,大家纷纷实验成功,如同取得真经般开心。

有的甚至超出预期指望的感觉了……

有的窟实在昏暗,肉眼在自然光下往里看有点困难,但是通过手机拍出来的照片还能看得清楚。

有的佛像能通过手机拍出证件照的意思。

26窟窟顶有北周的彩绘涅槃变,通过手机也能连同风姿含妍的菩萨一同拍下。

麦积山数量最多的应该就是北魏窟,大大小小,各有神采。最妙的是泥塑彩绘的色彩,依然充满着矿物的光泽。


手机也记录下了塑像的岁月痕迹。

当然,用手机拍出全景必须距离合适。

如果距离不合适,那么只好分部分才能拍全。


但是不是手机适应了铁纱网,相机就不用带了呢?当然不是。虽然脖子上套个相机在那么多悬空的阶梯上作螃蟹状爬上爬下仿佛徒增赘物,但是实际上有很多情况能让相机的功用大有发挥。

相机可以记录高处的模样。

走一段后,又发现这样的情况。

于是往上爬,找到平行角度,用相机拍。

第4窟北周“散花楼”,历经唐宋明清历代修缮,宽敞宏大,并没有铁纱网阻隔,有很多细节可以用相机记录。


相机可以关注到在最深的黑暗角落里表情生动的罗汉。

又忽然,看见了菩萨拉住衣带的手。

继而,又发现了手旁还有文字。

再抬头,望见高高的崖顶上,啊,是知名的薄肉塑,飞天在左右飘逸,琵琶与阮共鸣。

去一次麦积山,要说心灵被荡涤并不为过。这上下的攀爬,这费力的张望,这活泛的历史,虽然大多数石窟只标明了所处时段,没有文字说明,只有几处重点窟配上了木牌简介,但对于一个简单的爱好者来说,不仅足够,已经逸出很远了。
说一些感论。麦积山上有些窟在简介里提到了唐宋明清的修复,很显然当年修复的时候是用心的,技术和用料是到位的。单说眼神,没有一位是出戏的,瞳孔都在该有的位置,配合着嘴唇和鼻息,展现出该有的气度。不像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悬山上那尊自在观音,现在的样子和老照片上的一比,让人耿耿于怀不得释解。

此次也看见了目前的修缮。我喜欢用修缮而不是修复,因为很怕修而不复,反添落魄。

这一趟,也有丝丝联想。



在麦积山,也留下了疑问。

下山之后,第一次发现五A景区卖吃的比火车站便宜。山脚下的小食摊每种食物都是十块钱,比如肉夹馍,挺大一个馍肉量不错还挺好吃。还有当地的然然、捞捞和呱呱(字不一定对),这些可爱的发音让我一秒想起了童年的珍珍、爱爱和怜怜。嗯啊,想想他们的真身,是观音、文殊和普贤,一时间又有了万物皆有联系的感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