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灵世界/讲四个中国民间故事
一
很多年前,还在读书的时候,大学里有一个从国内来的女性访问学者,带着一个小男孩。经常一起坐车,就认识了。那时我是个单身汉,对小孩并没有什么兴趣。当然,有一次坐在车上面对面看着他们母子,也难免跟小孩子说一两句类似,“你多大了”?之类的话以示亲切。“告诉叔叔,我四岁。”他妈妈说。“我四岁”,小孩就稚气地说。
真正有意思的是,女学者有一次说,这个四岁儿子,有一天对她说,“妈妈,一天怎么过得这么快呀”? 她说她大吃一惊,这么小的孩子,哪儿来的对时间的那种感受,怎么会感觉时间流逝的快或者慢?我相信我肯定无法应答她的描述,但这个事情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记忆中还有一个阅读的经验印象至深,就是在萧红写鲁迅的那篇《回忆鲁迅先生》,提到一次吃饭,周海婴(大概5-6岁)突然闹着说鱼丸不好吃,许广平不理他。结果鲁迅拿来一尝,果然不新鲜。鲁迅由此得出结论:
“他說不新鮮,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
我真正留意儿童在想什么,的确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
有一天,七岁的儿子突然问起,人类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说,大概所有的生物最初都在海洋里吧,后来到了岸上,人类的始祖一步步演变,从爬行到直立行走。感觉自己的知识也不过如此,就打开YouTube,找到一段记录片给他看。但这个科教片是给成人看的,儿子难得有耐心看了50分种,还是不完全明白。后来一次去学校,我告诉了校长这个事,校长就推荐了一个网站,需要输入学校的用户名和密码,里面有各种百科知识。关于人类的进化,是用卡通表现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的关键性进展,如直立,建造房屋等。
还有一次,他又问我,人类是怎么开始用钱的? 我说,人类最初也没有钱这个东西。需要什么物品,大家就用物品和物品直接交换,barter, 易货贸易, 可是不同物品之间并不等值,比如台灯和游戏机,那就需要一个中介,那就是现在我们用的钱。过了一段时间检查,似乎他忘记了这个解释。不过可能是太抽象了。
我也问他,这些问题,你在学校问过老师吗?他说没有,因为他觉得爸爸懂得更多。(自豪啊)其实以我对儿子的了解,他会想到,假如老师答不上来,会embarrassed.
有一天,他又问了: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食物都吃完了怎么办呢? 我也楞了。没想过...我还成天琢磨怎么不遗余力地继续消耗呢,严重缺少对人类的责任感啊。我结结巴巴地说,不会的,粮食是可以再种...再长的...不敢说牛和猪和鸡是可以不停地宰杀的...更庆幸他还没有问到煤和石油这种长不了的...
有天开车的时候,随手放邓丽君的歌,儿子突然要我停放。我问他,是不是不喜欢?心想连我自己小时侯都特别不喜欢邓丽君,现在只是年纪大了,趣味复古,一个在美国出生,几乎不会说中文的小男孩简直更没有理由喜欢这种风格。没想到儿子说,这歌很sad,还反问我,不觉得吗?嗯。是的,sad...其实我心里想,为父半生饱经风霜, 备尝人间冷暖,听一首歌不至于崩溃吧。他又说,the song touched my heart,再听他的眼泪都要出来了。
你很sentimental !我说。什么是“sentimental ”?他问。我说,就是很容易感动,看到月亮看到花也会难过的那种感觉啊哈哈。
邓丽君的歌能触发一个小学二年纪男孩的愁绪,真是匪夷所思。儿童的小脑袋里,究竟还有多少好玩的东西!
二
中国传统故事和美国的儿童故事比起来,缺点就是教育性太强,太正经,每个故事都指向一个人生的光明前途,或者揭示一个无比深刻的道理,不让人肃然起敬绝不罢休。相比之下,美国孩子读的很多故事都很无厘头,纯粹就是幽默和玩笑,连放屁都拿来取乐,也有的故事会让儿童去思考和选择,而不是只有一个固定答案。
可是,咱们的老祖宗既然已经留下了那么多标准答案,自然也不妨借用一下。讲每个故事,我都配上从网上找到的活泼可爱的卡通图画。
故事 1 愚公移山。我说,从前,有个老人,他们家门口有座大山,出门很不容易,有一天,他就想,把整座山搬掉,move the mountain,邻居听了说, “You kidding me?”他说, 我一定要搬,我死了, 还有儿子,儿子有孙子,总之是endless. 儿子觉得这个故事还可以,他用英文重新讲了一遍,认识到正确答案就是要坚持不懈,最终会成功。
故事 2 铁杵磨成针。从前,有个小孩,像你这么大,一天出门,看见一个老奶奶在磨铁棍,What are you doing?老奶奶说, 要磨出一根针,小孩觉得很吃惊,老奶奶又说,只要我天天磨,磨啊磨,总有一天,会做出一根针。孩子深受感动,回去认真学习去了。儿子把这个故事复述了一遍,机械地说,then he went back to study!
故事3 守株待兔。又是从前,有个农夫去干活,他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那。他高高兴兴地逮了死兔,回家去把它做来吃了,然后,他想,我每天就在这里等,不就好了? 结果...我问儿子,你说,兔子还会来吗?儿子兴奋地说: 会! 为什么?我质问。心想,你这样恶搞祖宗的智慧,歪曲经典,我的标准答案和人生指南不就失效了吗?身为长辈我还怎么混? 儿子指着图说,因为兔子觉得很这样做很fun!我一看,图上画着三只兔子,一只倒在树桩旁边,气绝身亡,但看起来也象是在睡觉,另外两只正欢快地奔向树桩。农夫坐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
画面还真是温馨,但故事不是这样的,必须回到正轨。我说,农夫只是在daydreaming ,兔子的死是事故,是意外,它根本不想死!另外两只只是农夫的幻想!为了突出故事的教育效果,我决定即兴表演活报剧:先演农夫扛着锄头走路,然后倒在地上演死兔子,然后跳起来表演农夫吃兔子,每天等兔子,但是兔子再也没有出现,农夫嘴里念着兔子兔子,饿得瘫倒。这时候,我增加了一个人物,这是一个老人,他看着农夫说,年轻人,好运气只有一次,回去干活吧!到此,故事终于画龙点睛,普世价值即使跨了文化也清楚明白。儿子大笑不止,很快就学会了演全套。
故事 4 司马光砸缸。前三个故事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就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咱就没点不苦大仇深的故事?我想到了司马光。我拿出卡通图画说,有个小男孩特别聪明,看见另一个小孩掉进了大缸,别的小孩都喊help,他拿石头一把就把人缸给砸了,把小伙伴救了。儿子很高兴,说,他喜欢这个happy ending.
最后我问,最喜欢哪个故事,儿子说,“Wait for bunny!” 其实我自己觉得,那种让孩子去比较,有选项,价值观不那么绝对和单一的故事还是会更好一些。因此,过了几天,我复习这几个故事,问儿子,如果不用人力去移山,但山又确实挡了路,该怎么办? 儿子想了一下,说,用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