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与他的题壁诗》陈再明21、7、24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竟以34岁的英年毕命西市。这个戊戍年的9月21日,″百日维新″瓦解,谭嗣同和其他五位维新人物被捕,旋于9月28日,六人一起被推出西市菜市口斩首。 谭嗣同刑前,在狱中有一首题壁诗,号称″浏阳体″(谭嗣同为浏阳人),脍炙人口,诗曰: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抑天笑,留将公罪后人同。 后经梁启超改为: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崑仑。 经此一改,诗意判然不同。
谭嗣同的题壁诗,经梁启超一改,诗意判然不同。这首题壁诗,概括了谭嗣同壮烈就义的思想经纬,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谭嗣同的志士气概,关系很大。可是经梁一改,把“怜″改成″思″,把″愧"改成″待“,意思完全不同,并且″两崑仑″更引起议论纷纷。在介绍谭嗣同一生的政治生涯之前,非得先把这首题壁诗弄清楚不可,否则谭嗣同这个政治人物,也就无法描绘出来。
首先,诗中提到的张俊和杜根是怎样的人物?应加详释。《后汉书-张俭传》说:″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重名行,破家相容。″谭嗣同把这位死于东汉党锢之祸的张俭,在诗中用此典故,其意是说,因张俭亡命遁走,累及宗亲伏诛者以十数,不足为取。他宁愿不亡命求生,以免贻累亲友。所以谭用″怜″张俭,不愿效其所为。
另外,《后汉书-杜根传》记载:″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太后恨根令人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始得诈死逃窜。″谭诗的意思,是自愧杜根,未能直接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但梁启超把″愧′改成″恃人,意谓再待几年,太后被诛(因郑后十五年后被洙),便可奏其功。因此,又把″直谏陈书″改成″忍死须臾″,也就可看出梁的苦心。
其次,梁启超窜易谭诗的动机,是出于他的最后选择。因为梁在亡命日本之前,曾劝谭嗣同也一齐逃亡,有″忍死须臾,等待出头″之语。但嗣同告以中外变法几多?有几人为变法而死?他已是抱必死之人。他对梁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死,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起。″
所以,在谭的题壁诗中,已经很清楚的表明:他既不愿作张俭第二,贻祸亲友;也不愿意作杜根第二,贪生怕死。唯恨没有直接上书太后而已。题壁诗的一字之易,可看出粱谭的归宿不同;一个是选择逃亡,一个是从容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