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及其他
国学大师的风基本已过去了,但就像当年打倒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一样,反映国人粗放的认知,把一些不资产阶级、不学术、更不权威而只是有点不无产阶级情调的读书人也打倒了,结果成就了他们学术权威的名头。
国家学说叫国学,现在的国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上的国学就是儒家学说,以仁义治国也好,以孝治国也好,以礼法治国也好,其理念都来自于儒家学说。儒家学说都在十三经里,从这个角度说国学就是经学,经学才是正经的国学。所以不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学说都叫国学。
但从现实的角度看,国学的范围是可以也应该扩大的,秦始皇杀韩非而用韩非的法家学说,汉初以黄老学说治国,与民休息,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中国自古治国就有外儒内法现象,十三经里包括史书《春秋左氏传》、字书《尔雅》,清朝实行文字狱,学者们不敢研究有关思想的学问,转向小学,也就是字学,所以国学扩大一点包括经学、诸子学说、史学、小学也就是传统文字学,但仍以经学为主。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学说根本来源于道家,但道家是学说,道教是宗教,道教的信徒、教团、偶像、打醮、画符、内外丹道家都没有。佛教是外来宗教,来到中国已有两千年,丰富了中国人的认知、情调、生活,影响比道教大。
虽然很多王朝如北魏、辽、清把佛教抬得很高,唐、宋、明把道教抬得很高,很多帝王或士大夫信奉佛道二家,但终究没有取代儒家成为国家学说,更多的是利益和个人爱好,所以关于佛道二家的学问不能称为国学。
《易经》是经书,孔子不仅爱好而且研究整理,正宗的国学,但有取舍。如果用《易经》变易、刚健、厚德思想治国,那他就是国学;如果用《易经》进行占卜、算卦、看阴阳宅方位,那它就不是国学。
国学是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不都是国学,比如古代文学就不是国学,民俗文化也不是国学,堪舆、相术、八字算命更不是国学,尽管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和国学有联系。
大师虽没有刚性界限,弹性界限还是有的,最起码要卓有建树,卓有建树不是一年出十二本书,十年出一百二十本书,然后著作等身,然后获得大奖,然后评高级职称,然后获得高级职务,然后大红大紫,而是有有价值的独立的思想体系产权,经得起时间和内行人的检验,不然不是大师。
季羡林先生学养深厚,是西域、梵文文字学大师,不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书法独树一帜,成一家之法,不是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对传统文化有广泛涉猎,不是国学大师。这些先生都很谦虚,当国学大师帽子飞来时,他们唯恐躲之不及。
为什么前些年国学大师帽子横飞,有两点原因:
一是国人对什么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而没有真理观念。当需要国学和国学大师的时候,国学和国学大师就满天飞,不需要的时候可能就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揉烂到尘埃里。
二是国人没有真理观念,不追求真理,当然也就不管什么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稀里糊涂,也就一锅煮了。
也就是说国人的认知是粗放型的,粗放型认知在人类社会早期可能有益,没恁么些条条框框,咋样有利就咋样干,一旦讲究质量了,精致化了,精确化了,粗放型认知就出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