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一次我愛你|《零度分離》|那個在西雅圖偷飛機的人......

正如我们所知,起初,没有任何人会将一代传奇科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兼鲸豚专家Shepresa与“人类的未来”或“人类心智”此等议题连结在一起──起初,她只是那个**能和鲸豚说话的人**而已。她生平的起点似乎不甚特别:西元2206年,Shepresa生于美国康乃狄克州一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父母均为美籍华裔科学家,分别任职于康乃狄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与辉瑞药厂(Pfizer, Inc.)研发部门。她是家中独女。十岁时,Shepresa的父母因故离异。这似乎对她造成极大伤害;她一度被确诊患上严重的创伤后症候群。长达七个月期间,她保持沉默,拒绝说话,拒绝原先所有人际关系;不意外地同样拒绝任何亲友与心理辅导人员之关切。幸而她随即复原。是的,根据她后来的说法,是海豚拯救了她──祖母带她去看海洋游乐园里的海豚表演。那或许称不上是全然愉快的经验(“那真的太疗愈了......我和所有的小朋友一样喜欢牠们。但我那时已经够大,不再像更小的时候毫无保留地接受这些了。”Shepresa 如此回忆当时的自己:“我很快开始质疑海豚能否从这些『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或者牠们终究只是得到一条果腹用的鱼而已?”),但依旧带给她相当程度的心灵抚慰。那对正经历着生命中首次重大创伤的Shepresa何其重要。也正是在当时,她主动要求父母允许她茹素;并开始思索:如果她自己曾感觉遭受命运的冷遇,那么动物们也会有被遗弃的感觉吗?
动物们是否拥有如同人类一般的情感?这是个再古老不过的争论;同时也是后来被视为激进动保人士的Shepresa最初的智识启蒙。第二次启蒙时刻很快接踵而至──那是Richard Russell与母鲸J35的故事。事实上,于过去数十年间,无数阅听大众早已透过媒体听闻Shepresa多次提及此一历史事件,此一她宣称改变了她一生的真实故事──西元2018年8月10日,亦即距今约250年前,北美洲西岸一仲夏傍晚,时年29岁的西雅图机场地勤人员Richard Russell单独走向停机坪,闯入一小客机驾驶舱,于未经航管许可下擅自将它开上天空。除了Richard Russell本人之外,这架设籍于地平线航空(Horizon Air)的90人座庞巴迪(Bombardier)Q400螺旋桨小飞机并无任何其他乘客。换言之,他等同于窃取或劫持或了一架客机,并以其自身为唯一人质。于长达75分钟飞行期间,这位温柔而忧伤的劫机者依赖于模拟飞行电玩中学到的有限知识独自操控飞机,并始终与塔台保持友善通话。事实上,也正因为这些通话纪录,人们才约略明了他劫机的原因(当然,自另一方面来说,人们或许从未真正理解他的犯案动机)。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黄昏空域漫游中,塔台航管人员以小名Rich称呼他,持续耐心安抚他,试图引导从未受过正规飞行训练的Richard Russell成功降落。然而他显然没有活着回来的打算。某些报导节录了他们之间的对话:
> 塔台:我们只是想给你找个安全降落的地方。
> Rich:我还没想降落呢。天啊,我想我不能再盯着燃油表看了,油用得太快了──
> 塔台:好了,Rich,可以的话请向左转,我们会指引你往东南方向飞。
> Rich:我这样得被判个无期徒刑吧?但也没关系啦,对我这种人来说,那可能也不错。我不想伤害任何人......我只是想听你们对我说些好听的废话。你们觉得如果我能成功降落的话,阿拉斯加航空会不会给我一份飞行员的工作?
> 塔台:如果你能成功降落,我想他们会给你任何你想要的工作的──
> Rich:我知道有很多人关心我。他们知道我做了这样的事,一定很失望。我该向他们道歉。我只是个坏掉的人......或许不知道哪里有几颗螺丝松了吧?(Just a broken guy, got a few screws loose I guess.)
根据鲸豚专家Shepresa本人的说法,她始终清楚记得首次听闻此一故事的情境:2217年初冬10月,她刚满11岁,就读于美国康乃狄克州榭蒂‧兰恩小学(Shetty Lane Elementary School)五年级,父母已于一年前正式离婚。她刚刚对自己立下再也不理睬数学老师E. Bonowitsky小姐的誓言──前天她在课堂上指出她算式中的错误,然而她认为Bonowitsky小姐并未给她应有的尊重。这誓言后来仅仅维持了三天。但在那三天期间,她可没闲着:她自行破解了教室的网路密码;每逢数学课,她一面心怀怨恨,拒绝听讲,一面瞪大眼睛盯着自己视网膜上的植入式显示投影,偷偷浏览网页。
“我就是在那时读到Richard Russell和J35的故事的......”2248年1月,于接受台湾媒体Labyrinthos专访时,Shepresa再次提及此事。画面中,她与采访者正重回康乃狄克州临海的榭蒂‧兰恩小学;芒草原上海风猎猎,变幻的光、潮浪与大片雪色芒花遍布;嶙峋怪石下,大西洋的海水升起又破碎,化为蓝色与玫瑰色的泡沫。对于后来长期被视为争议人士的Shepresa而言,那是个难言的,无比柔软的时刻;因为在与塔台的通话中,劫机者Richard Russell主动提到了那只虎鲸。是的,虎鲸,又称逆戟鲸或杀人鲸;那是当时的另一则新闻──海洋动物学家发现,一只编号J35的母鲸在自己的幼鲸宝宝甫出生即告夭折后,背着牠的尸体,与之相伴,在广漠的北太平洋中回游了整整十七日,历经长达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哀悼之旅后方才放手,任尸体沉入深海,隐没入无光的黑暗中。记录显示,于劫机者Richard Russell的最后航程中,他曾向塔台表示想去看看那头悲伤的母鲸:
> 塔台:如果你想降落,目前最好的选择是你左前方的那条跑道。或普吉特海湾──你也可以在海面上降落。
> Rich:你和那里的人说了吗?我可不想把那弄得一团糟。
> 塔台:说了。我,还有我们,所有人都不希望你或者任何其他人受伤。如果你想降落──
> Rich:但我想知道那条虎鲸的位置。你知道吗?就是那条背着她的宝宝的虎鲸。我想去看看那家伙。
数学课堂上,11岁少女Shepresa就此得知了Richard Russell与母鲸J35的故事。据报导,在这长达一千六百公里的哀悼之旅结束后,研究人员原本对母鲸J35的健康状况感到忧虑,但随即发现牠看似活动如常,并未过渡自溺于丧子的哀伤中。那是二百多年的21世纪初叶,理论上,人类对此类海洋动物的了解与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然而Shepresa不厌其烦描述此事对她幼小心灵的震撼──教室中她将这则故事看进眼底,四下无声,泪水晕开了光线,周遭景物如铅笔素描般无限退远,然而视网膜上的幻影却无比清晰,仿佛心象,仿佛有人在她脑内深海中对她低语。许多年来她在公开场合多次引述此则古老报导中一位网友的短评──“我们总有未竟的梦想,无法付出的爱”───“我可以确定就是这样......”于Labyrinthos专访中,Shepresa强调:“对,就是如此。**未竟的梦想,无法付出的爱**──我完全认同。不,那不是悲伤......那不纯然只是劫机者Richard Russell对母鲸的怜惜或同情,不是;至少不仅仅是共感于牠失去幼子的伤痛......不是。那是某种快乐,某种宁静,某种幸福。我不知道人何时会有这样的情感......”画面中,海风吹起了她厚厚的黑发,无数棱角分明的沙粒自她语音中剥落。“我们总在生命历程中面临各式各样的伤害:生老病死,情感的无偿,内疚、罪恶感,心怀不平,孤单面对际遇的随机、凶暴与无理......我们总难免悲伤、愤懑、彷徨、恐惧;或者相反,因这些负面情境的消解而暂时感到喜悦......当然了,我必须说,动物同样也会──许多人迟迟不肯承认这点;但我知道那不是这样......”她稍停。“Rich......Richard Russell并非因为痛苦或恐慌的暂时解除而感到喜悦。那太浅薄了。那不一样。我知道他的坠毁是世上最美丽幸福的死亡......然而正因为人类的妄自尊大、自以为是,我们不肯正面承认这样的情感,不肯承认那其实暗示了人类或动物心智最好的可能性,最后的归宿......”
何为“最好的可能性”、“心智最后的归宿”?对此,小女孩Shepresa似乎从未怀疑...... ──〈再說一次我愛你〉,《零度分离》
─────
★这是一部设定于23世纪的近未来科幻作品,在“类人生物”与自然人交织共存的年代,调查记者Adelia Seyfried只身涉入谜团,企图窥见时代真相。
★《黑镜》×《盗梦空间》×《赛博朋克2077》,科幻文学对下个世代的想象!
★六篇深度报道,既是Adelia的时代速写,也是伊格言的大胆预言:
当虎鲸拥有自己的语言,科学家为何成为全民公敌? 用来播放梦境的设备,何以犯下反人类的骇人罪行? 温和友善的小镇暖男,如何变身施行屠杀的邪教教主? 家庭事业美满的中年女人,因何堕入虚拟偶像诈骗的陷阱? 当梦境成了处方药,缘何医生对患者起了杀心? 万众瞩目的国际影后,怎能做到旦夕之内人间蒸发?
★一本“书中书”,烧脑的嵌套结构,现实与未来交流的“虫洞”。
★全书如同一部人称视角的浸没式RPG,每个读者都能经历一番穿越至未来解谜的快感,同时悟出作者对当下时事议题的精准讽刺。

21世纪现代人的困惑和焦虑,在23世纪未来人的故事里复调而显现。《零度分离》作为一部虚构性作品,却让人感到一种强大的施行性力量。它仿佛正在为我们所处的迷惘时代而领航,同时也是一份早先到来的未来人类警示书:在那条道路上,我们将会有诸多与深渊不期而遇的时刻。 ——阎连科(作家)
伊格言的《零度分离》将科幻投入叙事的迷宫,思想上的实验走在深渊的边沿。六个属于未来的故事闪烁着巴洛克的璀璨光芒,点燃后人类技术时代的情感迷狂──〈再说一次我爱你〉,人与非人的区隔已然倒塌。这是关于未来最出人意料的预言,这是关于我们时代最深不可测的寓言。 ──宋明炜(美国卫斯理学院东亚系教授,科幻文学学者)
在科技世界中注入感性,一方面暖化柔化科技的冰冷,另一方面又让情爱显得凉薄虚幻,是伊格言从《噬梦人》以来的独特笔触,新作《零度分离》尤其发挥极致,温柔旖旎又绝望。未来世界的荒芜莫过如斯。 ──范铭如(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
此书终将在历史留名。 ──黄健玮(演员)
每个故事都说不出地好看......如果有同为写小说的顶尖对手问我,我最“平凡人”的回答,就是“厉害!”“真是厉害!” ──骆以军(小说家)
伊格言有一种迷人的说服力。这些猜不透原因和动机的故事,这些“零度分离”的人物,他们无法达成一致的对话,以及没有被回答的追问,都能让读者感动不已。 ——小白(作家)
虚构中的虚构,迷狂中的迷狂。伊格言以骇人想象与磅礴笔力构建出未来历史篇章,在那样的一个未来,人类不再是唯一的智慧生命,现实与梦境也不再泾渭分明。 ——陈楸帆(作家)
从《噬梦人》到《零度分离》,伊格言依然以梦为刀,切剖人性。这本新的作品层叠式的结构,一如文学对现实的摹写,也是小说家对生活的戏拟与致敬。从这个角度上说,《零度分离》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是这个大时代的预言与寓言。 ——葛亮(作家)
伊格言是台湾最重要、最前卫的作家之一。我几次见到他,他都仿佛在修行,沉静地待在一边。具体说就是对外在世界的活动反应迟缓,整个脸都因为内心在想什么而微微颤栗。当时我想他或许有些抑郁。现在看来,他是在像炼金一样,锻造一个脱离现实的空间。啊,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本书。它如此危险而美丽,真像是拍一个巴掌就会震碎的精致的水晶宫。 ——阿乙(作家)
-
豆友166278757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25 18: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