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叔教你认字》第六课 巫山云雨

除了日出日落、斗转星移之外,最容易被人类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就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了。今天我们就来从这张识字卡片中学习汉字中的风云变幻。
雨,水从天而降,引申为雨水。降雨是农耕文明的先决条件,一旦长期缺水,就会造成绝收挨饿的严重后果,更严重的还会导致背井离乡、“赤地千里人相食”的惨况。关于求雨的记载在史书中比比皆是,极端的例子如夏汤时期的连年大旱,汤王“乃使人积薪,剪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火将燃即降大雨”。
云(雲),天上云气的抽象表达。由于云雨相随,所以也写作“雲”。有趣的是,古人似乎很早就有了漫画思维,“对话云”的使用古人早就发明了,借用“云”来表示人说的话,“某某云”、“不知所云”等等。
电(電),形象上就是对闪电的直接描绘。电的本字是“申”,古人认为闪电就是上天在向生灵万物昭示讯息。既然上天能向大地发消息,那向上天祈求也就顺理成章了,“申”于是演化成双手(通过香的烟气)递送祈愿的形式,引申为陈述、说明的意思。
雷(靁),古人认为雷电是相伴的,因此“靁”字底下的“畾”在甲骨文里是被“电”的图案所连在一起的,用圆形的“田”符号来表示雷鸣。
可以说,早期先民对于气象的认知是很全面的,至少从文献上的记录可以得知,古人早在战国时期对于“气、云、雨”的循环关系就已经认识地很全面了。
这里再扩展说一下“风(風)”,甲骨文里的“风”是一只鸟扇动翅膀的意象,表达“风”是被驱动的空气之意。金文开始把原本复杂的图形做了简化,直到小篆,把“风”改写成了“凡与虫”的结合(古人爱用“虫”来指称动物)。另一个字则保留了“鸟”的部分,那就是“凤(鳯)”,古时候“风”与“凤”相通。由于“风”已经形成了“風”的写法,因而许慎在编写《说文解字》时把“风”解释为“风动虫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当时没有甲骨文可以参照的缘故。至于为何在原来“大鸟扇翅”的图形上加上一个“凡”字,就众说纷纭了。大致可以肯定的是,“凡”可以表示一定范围,小到盛放朱砂的器物——“丹”,到稍大一些的“舟”,因此,就有一种猜测,认为“风”字里的“凡”指更大的范围,那“风”就解释为“外面刮进来的风”。
气(氣),其实“气”很早就出现了,甲骨文乍一看像汉字“三”只是笔画略带弧度加以区分,表达的是有形的烟气和无形的气味。古人认为“气”是自然界的基本要素,分阴阳,类推到人身上,引申为人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中医更是借此发展出了“气虚、痰气、元气”等概念。繁体的“氣”原来专指“屁”,是五谷经过肠道消化所排放而出的浊气。造字类似“屎”,人的排泄物。
山,是对山峦、山系的直接描绘,从古人生活的中原地区向外望,“山”字所勾勒的应该就是“太行山脉”和“巫山山脉”。
提到山,就不能不提“岳(嶽)”,“丘”就是小山的图形,“丘”在“山”上,就表示山系里的主峰。最出名的“山中之山”当属“五岳”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至于“嶽”,“山和獄”的结合,借用的是“獄”的声,表示群山环绕如同牢狱。
石,由“厂和口”构成,“厂”通常认为代表山崖,“口”则是表示石块。个人认为这里的“厂”描绘的应该是古代石罄的图案,其意涵是能为人所用的石材。如果采取这种解释,那底下的“口”就很容易理解了,表示石罄发出的声音,合在一起就是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材之意。用此意涵来解释使用了相同造字法的“反”字就相得益彰,“厂和又”表示翻转石罄,引申为反转的意思。同样,“矦”,通“侯”,甲骨文就是用箭射石罄的意象,因为周朝就有“射侯”的封侯活动,由此引申为“官职”的意思。
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知道古人理解自然现象主要是通过经验描述,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当然,我们还应了解到,既然是经验描述,那就受限于自身的视角。现在我们知道了,上文提到的这一整个过程叫做“水循环”。太阳照射江河湖海里的液态水使其蒸发,水汽蒸腾至空中凝结成云,在大气层中漂移,当凝结的云大到无法承受其自身重量时,就会重新散落形成降雨,重新注入江河湖海,形成一个循环。高山是储存固态水的主要场所,经光照融化的部分在引力的作用下往低处流,形成江河湖泊,最终汇聚到大海。
以上就是《凯叔教你认字》第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