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奥运会
查看话题 >莫言:奥运会开幕式构想
2020年,东京奥运会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被迫延后;前天,第三十二届奥运会开幕式在东京举行,延迟了一年的运动盛会在全世界人民的期待中正式拉开序幕。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况,莫言在散文《我与奥运开幕式》(收录于《月光如水,马身如漆》)中还提及过,自己曾于2006年8月的某夜,在梦中构想了奥运开幕式。

我与奥运开幕式
文 | 莫言
2006年8月初某夜,梦中构想奥运开幕式,醒后兴奋无比,爬起来匆匆记住要点。第二天整理成文,给几个朋友看。本为逗趣,没料想朋友将此消息辗转告诉了奥运开幕式领导班子。
8月13日晚,在北五环北京市会议中心,张和平(奥运开幕式总指挥)、张艺谋、陈维亚请我与潘阳和王浙滨吃饭。我忐忑不安地将几份稿子给他们看。看完之后,他们有的淡淡一笑,有的面无表情。张导说,类似的东西,他们收到很多,网上更是铺天盖地。他们需要的不是这种构思,而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灵魂的东西。我说了阴阳五行、儒家思想、河图洛书之类,但显然都是老生常谈。
他们的时间如此紧张,我却用这样的东西来让他们请我吃饭,简直是罪过。那顿饭我吃得非常尴尬,深感羞愧,并且歉疚。只好反复说,我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一个中国公民对奥运会的向往与支持。

其实,我是有私心的。我想,如果我的方案,哪怕能给他们一点启发,我也可以厚着脸皮向他们讨要一张奥运开幕式的入场券。现在,奥运开幕式已经成为历史,而我的开幕式构想,也成为朋友们取笑我的话题。
《新民晚报》热情约稿,让我谈谈奥运开幕式,就将当时的手稿从纸堆里找出来,抄录附后。如此馊案,或可供读者开颜一笑。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构想
(外行之狂想)
第一部分:追日奔月
以远古神话“夸父追日”“嫦娥奔月”为素材,表现远古人类的理想和幻想。
在鸟巢上方,一个耀眼的“太阳”缓缓旋转,先是一位手持木杖、赤裸上身、腰系“树叶”的剽悍男子奔跑追赶——后有数十乃至数百名同样衣饰男子络绎奔出,绕场追赶——太阳飞升而去,众男子手中木杖化为火炬。
一轮“明月”缓缓升起。一群美貌古装少女集体拜月——拜月舞。一少女着洁白羽衣,升空,落到“月亮”上,飞出“鸟巢”。
本节主题歌
因为渴望光明,我们追赶太阳。因为惧怕黑暗,我们飞向月亮。跑啊跑啊,跑得更快;飞啊飞啊,飞得更高;更快更高是人类的向往。
我们追赶太阳,太阳给我们温暖;我们飞向月亮,月亮给我们幻想。跑啊跑啊,跑得更快;飞啊飞啊,飞得更高;更快更高是我们的理想。
让我们的追求变成花朵,让我们的幻想插上翅膀。为了光明和幸福永驻人间,为了和平与爱情源远流长。跑啊跑啊,跑得更快;飞啊飞啊,飞得更高;让美丽的花朵处处开放。
第二部分:铸铜造字
表现先秦时期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以及战争、对抗和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炉火熊熊,宝剑铸成。
在一白色大屏幕上,依次展现甲骨、钟鼎、籀、篆、隶、楷、行、草等汉字发展演变之历史。可以由不同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李斯、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李白等人持如椽巨笔作象征性的笔舞,屏幕上的文字也不时转换,文字可从《诗经》《易经》等古籍中寻摘。
群武士作剑舞,作格斗之舞,象征战争。
女人们夺下武器,投掷火炉。
公孙大娘剑器舞。
推出一悬挂支架上之巨钟,和平钟声。
大屏幕上推出各种文字之大字,字义俱为:和平钟声。
第三部分:东渡西航
表现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抱无限乏诚意,百折不挠,开辟海上航线,实现中外文化交流。
东渡,唐朝鉴真和尚六渡扶桑,终使佛教与盛唐文化在日本开花结果。
西航,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庞大船队下西洋,直达东非海岸。郑和信奉伊斯兰教。
关键是造几艘逼真之大船模型,有樯橹,有风帆,且风帆能鼓动起来。
大屏幕可继续使用,展现精美之瓷器、丝绸、家具等中国古代器物。
第四部分:龙凤呈祥
表现进入新千年的人类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在男女歌唱演员的歌唱声中,几百对美丽男女,盛装华服,集体舞蹈,舞蹈形式多变,充满浪漫抒情气氛。
可设计“百鸟朝凤舞”和“龙凤呈祥舞”。当歌声和舞蹈停止时,成群福娃欢呼入场。
儿童歌曲大合唱中,一轮“明月”缓缓下降,悬在“鸟巢”上方。嫦娥从“月亮”中翩翩飞下,点火。
本节主题歌
ABOUT THE SONG
一、 让我们唱歌跳舞,目光对着目光;让我们心心相印,传递着美好理想。天涯共此时,一轮明月光。百姓齐欢呼,万众共仰望。
让我们握手拥抱,共享幸福时光;让我们相亲相爱,实现和平愿望。天涯共此时,一轮明月光。举世皆瞩目,奥运在东方。
二、 儿童合唱、朗诵(先朗诵一遍,然后合唱)
风儿轻,月儿圆,嫦娥姑姑要下凡。天上没有好风景,幸福生活在人间。
其他建议
使用具有全人类意义的神话素材,摒弃已被西方观众所熟知的“中国文化符号”,不要兵马俑,不要红灯笼,不要茉莉花,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人类的漫长历史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聘请科技专家,实现艺术构想。
建设“奥运博物馆”。
二〇〇八年
本文收录于莫言散文集《月光如水,马身如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