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赖特语录
大脑是一个多元政体,由至少七个情绪模块组成,包括求偶模块、安全模块等等,它们在大脑中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这就是佛学说的“无我”,也就是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各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声音,一个人做什么由他大脑中各个模块的竞争结果决定。所谓“理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种感觉的说服工具,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
——罗伯特·赖特《洞见》
因为受感觉驱动,我们看世界就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我们主观地赋予万事万物各种内涵。据此给它们打上或好或坏的各种标签。而这些标签并非那些东西的本性,只是我们的主观看法而已,这就是“色即是空”。
——罗伯特·赖特《洞见》
我们的主观判断有两大倾向:一个是“贪”,希望把好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个是“嗔”,希望远离不好的东西。因为“贪”和“嗔”,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这就形成了“痴”。
——罗伯特·赖特《洞见》
佛法能让我们从烦恼和苦中解脱出来。佛学提供的一个方法是冥想。冥想的直接作用是训练跟各种感觉的剥离。我们在冥想中要观察随时产生的各种感觉,而不被感觉所劫持,不做感觉的奴隶。这样我们就能超越贪、嗔、痴,看到更客观、更真实的世界,体会到世界的美好。
——罗伯特·赖特《洞见》
不给事物附着这些评价性的情感内涵,不正是带来了一些自由吗?换言之,不给事物归因太强的本质,正是自由的源头。
——罗伯特·赖特《洞见》
你越是专注于客观事实一一专注于感觉本身及其在你身体上的实体化一一感到的不快就会越少。
——罗伯特·赖特《洞见》
“苦”在一定意义上是可选择的,要消除或减少“苦”的方法就是更清晰地看现实,要看客观事物的本相,不做过多的延伸。
——罗伯特·赖特《洞见》
无聊也可以很有趣。
——罗伯特·赖特《洞见》
在头脑中固化的结构和算法,决定着我们的日常行为。
——罗伯特·赖特《洞见》
我们讲述的关于事物的故事,以及我们信念中对事物历史和本性的认识,会塑造我们面对事物时的体验,因而也会塑造我们对其本质的感受。
——罗伯特·赖特《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