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阅读日记一
也许是因上本看的《围城》里无一“好人”,而这本书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昨晚看《平凡的世界》一口气看到29章,内心深处再次受到极大的震撼。我也问自己,都快要上初二了,为什么还是要为这些略显老套(类似的早已看过无数),过于完美而失真的人物情节痛哭流涕?我如此容易为之所动,是我太嫩了(年方13)仍稚气未消吗?不过我首先可以保证的,是我的再次流泪证明,尽管在书上看过或经历过太多的世态炎凉,那颗相信美好,纯真善良的心没有死,所以说,时不时是要看一下像《平凡的世界》这样充满正能量的小说。虽“老套失真”,但是足够真挚,且没有错,我想这已足够,更何况书中所写的苦难,其真实性与感染力不容置疑。
虽我只看了第一部的一半,可我已有预感,此书会不会真的像豆友们所说的无深刻意义(哲理,现象),那我该拿什么来写书评?但内心另一个坚定的声音告诉我,就拿情感,也有的可写,这不?首先我要明白,他们那个生活条件之恶劣,我无法想象也不忍想象,但出现在我眼前,只能接受。其次,我还试着拿这书里已经出现的三段爱情(少平与红梅,兰花与满银,少安与润叶)和我上一本看的《围城》做对比,才发现根本没有可比性,完全处于不同的阶层,《围城》的什么“自欺欺人”“真爱”“婚姻是座围城”放在这简直就是瞎扯谈。和虽同写乡村的莫言也是一样,格局格调都相差甚远。我决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阅读这部作品,并且带给了我意外的收获。好了,“寒暄”到此为止。
少平与红梅的故事虽是一段小插曲,却给了孙少平人生的第一个启迪(关于平凡不平庸没必要详细多说),并且给后文孙少安和田润叶的爱情悲剧做足了铺垫,也给读者们做足了心理准备,颇有几分“揭露文章主旨”的味道。我们知道少平很穷,自卑,又导致过于自尊(最后一个去拿包、习惯性厌富),郝红梅差不多,于是,同病相怜、报团取暖便成了他俩能相遇的基础,郝红梅的长相与孙少平的那“男子汉气概”则是一个推动,那么频繁地借书与讨论则起到了决定性的效果,物质不足,精神来凑,他俩无疑处在一个十分好的状态。借书带给我的感触不小,先是联想到《围城》中范小姐对赵辛楣采取的借书这一增进男女交往与感情的妙招,也是,虽说这是功利性的,但借书能成为这样的东西足以反应其精神力量。当然还有你借我还这样的客观条件,不过孙少平显然不会去想这一点。的确,借书的同时谈天说地是除谈自身私事外最好的交心方式,这又使我联想到“现在看看我们的青年他们在做什么(之乎者也-罗大佑)”,打游戏联个机?说说小情话?逛个礼品店买个花里胡哨的无用玩意儿?(这也很好解释,本就阻碍情感交流的网上聊天与电子游戏的风行,电商的兴起导致原生活中难以见到的“花里胡哨的玩意儿”迅速为人所知而风靡,当然,这与语文阅读题的套话和标准答案、华丽辞藻等于高分作文有着莫大的关系)。田二那句“世事要变了”实在是大愚若智。以前物质不足精神来凑,现在物质太多,精神是拿去抵消还是中和了?看乐坛影坛文坛,哪个不是被搞得乌烟瘴气。之后的田晓霞则更体现了借书(报)之妙。
其实关于郝红梅的变心并不是悲剧(后面偷面包被班长甩了的事倒是个悲剧),充其量也就个必然性罢了。郝红梅是全家过上好生活的希望,那时农村的苦难使每个孩子都过于早熟,有家室的顾养民无疑是郝红梅的首选,他俩一开始也是两情相悦,郝红梅的做法谁都能理解,也应当夸赞。这是个必然性,也没什么好替孙少平可怜,惋惜的,过了就过了,生活继续。我们应该都是为郝红梅后来厌恶少平并且做出一些伤害他的事而被其所困,我虽不想用“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来进行道德绑架,但也许这是个合适的场合。我们不会知道也体会不到郝红梅从小到大受了多少难、她从小学读到高中那坚定的信念,更加体会不到像顾养民这样的人对她们家究竟是多么重要!郝红梅年纪轻轻就承受了我们概念中的“不该承受之重”,为了家庭,郝红梅会毫不犹豫牺牲自己的幸福。而此时,就出现了两个无辜的受害者,孙少平、顾养民。跟顾养民好上不是悲剧,但额外厌恶并伤害了孙少平(又导致顾养民被打)倒是悲剧,好好体会,无非就是情理可原与情理不可原的区别,不过多数情况下,悲剧中本就有的必然性被主观的情理不可原掩盖了罢。这里所展示的婚姻观已给孙少安与润叶的悲剧作了十足的铺垫。
讲这个之前,有必要将兰花与王满银的婚姻讲一下,这是很早就出现了,比上面说的还早的多,也是从这开始,我意识到这书里的社会与上一本看的围城的根本性区别。“但平时一直对父亲羔羊般温顺的兰花,这一次却一边强硬一边哭,一边和父亲顶嘴,说她死也要死在王满银的门上……这个忠厚善良的农家姑娘,始终在心里热爱着这个被世人嫌弃的人------因为在这世界上,曾在她那没有什么光彩的青春岁月里,第一次给过她爱情的欢乐啊!”我们都知道王满银的手段是多么卑劣,可,这就是穷病,生活都不能好好过了,还像《围城》里一样和我谈心机之类的话,那么你可以滚了。我们不必也不齿说兰花如何不孝,如何天真。我自然不能感同身受,只能为当时的山旮旯里物质与其导致的精神的双重贫瘠感到悲哀。现在,应好些了吧?我长大后也能为不再这样出一份力吧?
孙少安这人近乎完美(目前我看到的),多么有担当,有大爱,深明大义,他经历的苦难又使这显得无比真实,孙玉厚也一样,大家来欣赏几段话。
他之所以还活着,不是指望自己今生一世享什么福,而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几个子女。只要儿女们能活得好一些,他受罪一辈子也心甘情愿。他是个没本事的农民,不可能让孩子们在这世界上生活得更体面。他只是拼老命挣扎,让后人们象一般庄稼人那样不缺吃少穿就心满意足了。
说实话,玉厚老汉在心里时常为自己的子女而骄傲。孩子们一个个都懂事明理,长得茁茁壮壮的。这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这就是他活着的全部价值。
爸爸,我回来劳动呀。我已经上到了高小,这也不容易了,多少算有了点文化。就是以后在村里劳动,也不睁眼睛受罪了。我回来,咱们两个人劳动,一定要把少平和兰香的书供成。只要他两个有本事,能考到哪里,咱们就把他们供到哪里。哪怕他们出国留洋。咱们也挣命供他们吧!他们念成了,和我念成一样。不过,爸爸,我只是想进一回初中的考场;我要给村里村外的人证明,我不上中学,不是因为我考不上!”他父亲在他面前抱住头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将要和学校的大门永远地告别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他理解父亲的痛苦——爸爸也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就这样,他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他的学生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就完全终结了!尽管润叶跑到他家来,又象他上小学时一样,哭着让他到城里去报名。但这回用不着父母亲给她解释,他自己就象一个成熟的大人那样,给润叶说明他为什么不能再上学了……
当时看到这,痛哭流涕早已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现在写到这,眼睛面前也是一团花,打字也打不好。我不是那代人,没经历过那些事,父母也是对此轻描淡写。老天啊!何苦让我受尽如此折磨(不过我这几把泪,比起他们,又算得了什么)。我愧于自己不会华丽的辞藻,无法在此尽情地赞颂他们,一吐心中之情。只不过,此时无声胜有声。全县第三竟无奖学金与给家里的补贴,这暂可不去纠结,就算真的有这个,我也能深刻体会到放弃全县第三回家务农要多大的勇气与决心,毕竟我自身已是年级第一第二的了,可我却未曾往家庭担当这方面想过,就连洗碗一天也只洗一次,这时,我意识到了何为真正的成熟,就像上一段的那个一样,是谓有担当。我以前常说,活多了几年就是活多了几年,经历的多了,总会更有一点沧桑之感,也许这就是成熟,可不加上一些思考使自己变得睿智,不就如去公园随便找个年迈的老人,沧桑是沧桑啊,可一点“心得”都没有,于是,我便觉得成熟就要看破一些世间冷暖,但坚守初心与底线,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要全方面地考虑问题,也许还要对人情世故得心应手,这就是成熟了吧?不过我看班上有几位同学玩人际交往的“小花招”玩的溜溜转,他们能说成熟了吗?不。他们的“情商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到后者才算把情商用对了(当然这是不考虑良知的情况下)。直到说到孙少安的成熟时,我才恍然大悟,所谓成熟不就是有担当吗,一个会担起且担得起家庭责任的人,怎会不成熟。有担当(多指家庭)甚至可以逾越我刚才所说的所有条件之上,不过达到了有担当这个条件,先前的条件也多半达到了,但光达到先前的条件绝对不可能是有担当的。
这么一来,田润叶对孙少安死心塌地也没什么好说的,不过经历了郝红梅与孙少平的教训,我总有预感他俩成不了,预言成真,我拼命责怪自己是乌鸦嘴,心里终究不是滋味。不要跟我说什么润叶的付出还不够,还不够主动,有心看的读者都心知肚明。首先润叶自然不会有为了爱情违抗家庭的觉悟,当时的时代局限性注定润叶对她的家庭是有服从性的,且她又是有情有义,善良(给孙少平钱,不要跟我说甚动机不纯,自己翻书看去),对她有恩的二爸家她自然会慎重考虑,不过这再如何也只是起到了小小的推动作用,主要还是孙少安。我姑且可以认为孙在收到情书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过于无知而自以为是。润叶一不要彩礼,肯就嫁,二肯回双水村教书,三绝不会因自己的家室对孙家如何如何,四还是是同了那么多年,那么亲密的伴。孙少安你怎么就能武断自己不能给润叶幸福呢?好比李焕英那句“你怎么就知道我这辈子不幸福呢”,不好意思,扯远了。不是他俩缺乏信任,至于是否自卑还有待考究(不过应该是),不过一种潜移默化的分化是肯定的了。孙少安与田润叶本就是已处于两个阶层,两个世界且尊卑分明的人,就算田润叶没有架子,平等待人(再假设退一步,田家不反对)又如何?先不论她的身份对应的行为会不会被旁人说是非,润叶与少安甚至整个孙家也会不自觉地,自然地,渐渐地形成一种贵贱的分化,这是不可避免的,就算田润叶不在意(当时是这样想,可时间久了也不晓得),孙家会在意,说不定孙少安也会在意,而这样定会相处地极其不自然,倒不如不了了之。再加上少安自身的那番议论(润叶一时头脑发热,这没错。润叶会过得很辛苦,这样会害了她,中肯长远来看,这没错。自己配不上润叶的家庭,这是自卑吧,不过对于孙的性格,这是在他所爱之人面前才会出现的自卑),两人没能走到一起似已在情理之中。
所以我们说的悲剧,并不是指他俩没能走到一起,在我看来是指一声未吭就去相了亲。就算两人没走到一起,可如果是经过好好沟通,商讨,共同面对,读者也许会接受,并不会成为悲剧。可孙少安当时却采取了自欺欺人的逃避!再加上润叶他爸的巧合,使得他俩始终未能真正沟通上一次,哪怕是只有一次,都有无限的可能啊!就算不能改变走不到一起的事实,也能不留遗憾。事实上并没有。但如果孙少安没有去相亲,这一切似乎都有可能,可马上带了个人回来,还如此“恩爱”,这时候我只能寄希望于结婚前能给润叶一个说法(我只看了29章,还没看到那)。
不妨再引用一段关于少安的话。
但他能抱怨命运吗?能后悔自己回来当了农民吗?不,他不抱怨,不后悔,也不为此而悲伤。他要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而且要对少平和兰香的前途负起责任来。从那时到现在,尽管过得艰难,但这个家庭还维持着——这就是他的骄傲!
这时大家应该就能明白少安为什么会有这种“病态”的“第一眼就看上了她”了吧?这样的家庭观与爱情观,我或许不能理解,但我至少应忠心祝福。
(我初一,请多多指教,如有指点请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