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in Week 7/19-7/25
台风天的居家建议让我多少有些期待,一个正经的让自己在家窝住休息的借口。煲剧看奥运比赛,睡到自然醒,其实也说不上有没有放松到。不过,关于台风天雨季的记忆跟生长的海滨城市实在有太多的牵绊。这几天还能跟朋友聊到下暴雨停课,困在宿舍玩游戏睡觉的情景。上高中和大学后再也没有遇到过暴雨或是台风假,反而是冬天的雪假,鸡贼的学校总是等到晚上十点半后才发通知,而宿舍内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到得比邮件提醒还早。
关于成为大人,目前受到最大的困扰还是关于理财和经济的。在这方面似乎往往找不到很好的资源线索,其实有很多的疑问,比如说一个经济独立的成年人,存款和支出的比例应该是怎么样的?有固定的旅行存款吗?怎么样一个比例算是比较健康的状况?抱着这样种种的疑问,又有些警惕自己对于理财和财务的标准、计划是不是在向某个特定的阶层靠拢。在这一点上,似乎很难找到伙伴,寻求一些好的建议。也是因为八月份有个假,动了想回家的念头,不过对于机票价格有些犹豫,而自己目前的预算跟存款里还没有将旅行列入其中。就这件事情跟家人起了冲突,我的这份工作看似白领工作的“民工”实质被家人抓出来讽刺。其实是很伤心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上的差异以这样的形式突显出来,这里头包含了深一代对深二代的鄙夷和不理解。当然,还有性别的因素在其中,家人总会提及用婚姻来换取经济稳定的解决方法,虽然我把矛头指了回去,但是终究没问出会不会对儿子也说出这样的话。
一本书 | 一部电影
ONE | 《Animacies》
最初知道这本书,是通过Candice Lin的某个访谈,艺术家说这本书对她的启发很大。因为书所涉及的关于种族、性别、残障以及情感理论的交叉性,所以就一头栽进去看了。而最可怕的事情是,我同时又开了一本Sianne Ngai的书来看,于是一同被两本难啃的书折磨起来。《Animacies》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作者自己也承认自己写得有点嗨的,就是涉及到作者专业的语言学部分。第一章就是从语言结构的角度去解释“animacy”以及当中的阶级分布的状况。我认为自己收获最大的部分,是作者对视觉文化的分析,列举了海报、电影等视觉材料作为论证。比较惊喜的发现是Dr. Fu Manchu这个来自一系列1910年代的小说人物。这套小说后来还被拍成好莱坞电视剧,更广泛的扩散了东方主义描绘下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最后一章对重金属及有毒物质的分析对我来说也是很新鲜的,从中国制造的玩具在美国面临铅超标被召回,到汞中毒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相应的神经多样性问题。总的来说,书所涉及的话题和论点我都还蛮感兴趣的。但是,对它的感觉还真是一半一半,作者的一些叙述和论述有时候会给我一种很虚,很飘渺的感觉,尤其是当作者要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论点的时候,读了一两个页还是有点抓不到重点,表述方式有点过于隐晦。
ONE | 《前程似锦的女孩》
整部电影看下来,觉得节奏蛮好的,很爽。看女主的报复章程,将愧疚作为惩罚的标尺,这点还挺有意思的。而报复的方式也很有效,即让当事人经历与受害者相似的恐惧与焦虑。Ryan出现那一部分,我以为会是个放下心结重新生活的故事走向,不过后面的录像带反转确实还让人觉得合情合理。这么一细想就感觉很恐怖,到底date rape有多普遍,每个在大学校园里喝醉过的女性都应该心有余悸了。结局还蛮喜欢的,虽然并没觉得有多新鲜,赴死前安排好后事也算是满普遍的一个结局。又,很难不去留意电影里的布景设计,比如说女主工作的咖啡店里头的粉红色元素,Ryan家里的几何简约感,还有女主家的复古(陈腐)装饰摆设。
并没有被台风严重影响到,但是确实在周末第二天早上发现家里的天花板漏水。因为是在电视柜的正上方,于是紧急处理了一下。房东请了维修人员来看,他进来两秒,就说修不了,要等天晴才行。滴水的情况还挺严重的,这会儿已经蓄了挺多水。而上海还得连下好几天雨,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把天花板修好。多少有被最近的新闻吓到,而现在的心态是有电有网,已经很好了!不过,也因为屋里透水,家中感觉潮湿不少,洗好晾在室内的衣服也感觉潮潮的。
不确定是雨,还是最近接二连三的累心新闻,七月过到这个份儿上感觉好像有点够了。不过,最近有奥运会看,在国内还挺有氛围的。也同时在想一些蛮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说看体育赛事的习惯跟家庭的关系。小时候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时候,爷爷总是调乒乓球比赛看,密切关注。最近有段时间,隔着墙壁听到邻居阿婆爷爷的电视机在播体育赛事,虽然听不清是什么运动,但是总会想起最开始看体育比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