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里静静流淌的音乐,带你飞向远方
这首由Joseph von Eichendorf在1837年发表的抒情诗,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在这首诗歌里面,抒情的自我(das lyrische Ich)渴望与天地合一,这种大地与天空的融合,仿若是置身于天堂,回到了故里。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片祥和的,还有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宁静。
Mondnacht--Joseph von Eichendorf
Es war, als hätt’ der Himmel Die Erde still geküßt, Daß sie im Blütenschimmer Von ihm nun träumen müßt'.
Die Luft ging durch die Felder, Die Ähren wogten sacht, Es rauschten leis’ die Wälder, So sternklar war die Nacht.
Und meine Seele spannte Weit ihre Flügel aus, Flog durch die stillen Lande, Als flöge sie nach Haus.

月夜—艾兴多夫
好似苍穹 安详地低吻着大地, 又如大地在花卉丛中 与天空梦幻幽会。
微风轻拂原野, 掀起一片轻轻的麦浪, 树林低声悄语, 夜空星光明亮。
思想张开了 飞翔的翅膀, 越过寂静的田野 犹如飞回自己的故乡。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有一种别样的轻盈感充斥全身。第一段中。“好似苍穹,安详地亲吻着大地。”夜幕即将降临时,天空和大地之间只隔着一条橙黄色的,温柔的光带,慢慢地,天空靠拢大地,光带逐渐消失,与大地拥抱在一起。
月夜,是天空与大地的幽会。
夜里,窗户开了一条缝,躺在床上,准备入眠的你,耳边是窗外微风轻轻地拂过大地和森林,麦田如海浪涌动,树叶被吹得沙沙作响,像是在低语。你缓缓地飘了起来,飞向了天空,去往你思念的远方。
舒曼在1840年为这首诗歌谱了曲子,他谱曲的方式让人映像深刻。第一次听到是在德语课上,那时候,只是觉得这首歌的风格类似于《Zion hört die Wächter singen》《Was mir behagt, ist nur die muntre Jagd》以及《Lieder ohne Worte in E Dur》,都有着轻柔的旋律,只是《Mondnacht》中多了一丝凉。犹记得那一下午,是许多学生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最让人静不下心的一节课,大家都希望没事的话可以赶紧回家,没有一个人想欣赏老师播放与课程毫无关系的音乐。但是老师还是笑了笑放给我们听了,平静音乐从播音机中流淌出来,充斥整个教室,所有人都很认真的听着,待最后一课音符飘远。即便是快结束了,也没有人立马收拾书包跑出去。

第二次听到则是在音乐课上,分析了里面的细节。首先调式的选择就十分有意思:E大调和H(B)大调。德国人给键盘上的音符命名也是独树一帜,别的国家从C开始都是 “CDEFGAB”,德国则是“CDEFGAH”,B在德国被命名为H。这样就给这首诗歌的配乐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德语中,大地是 die Erde, 天空是 der Himmel。发现了什么没有,这两个单词的开头是E和H(前面的die和der是词性,没有意思)。舒曼竟然在音乐中玩了一个德语文字梗!H大调是E大调的属调,所以自然而然的,这首曲子的基调是E大调。
即使不认识五线谱,也能看出,第一个音(第三行第一的音)和第二个音(第二行第一个音)离得很远,舒曼也是通过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去展现天空与大地的距离。中间那一行可以再见,音乐的走势是缓慢向下的,就如同是“好似苍穹, 安详地低吻着大地。” 而那些连续不断的音(从第5节开始)则构成了一道天空大地相遇的地平线。他们不断变化,就像是花朵在夕阳下微微发光。你完全不用担心你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作曲家们会使劲浑身解数让你听懂的,你只需要闭上眼睛,“感受” 情绪即可。

(未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