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中场休息—写在观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修复版之后!

杨导,您好:
2007年6月29日,您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如今细算下来已近9年。2006年开始接触您的第一部作品,是那部拍于1991年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当时我读研一,还仅仅是个喜欢看电影的影迷。只记得那是一个有些闷热的午后,随手打开pplive(没错,大陆这边看电影好多都是盗版唉),看到这个长长怪怪的片名,想起中学时代曾经在某本电影杂志上(没记错是《电影世界》)看到他们搞过一个所谓50大青春残酷电影的评选。您的这部作品,赫然列在首位!接下来,便渡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4个小时的光影之旅(这辈子让霓虹有这种感触的观影经历也就出现在观看《出租车司机》《美国往事》和《教父》这么寥寥几次)。

当时看到的电影画质很差,后来才知道那是资源本身的问题。所以十年后的今天,看到修复版的画面,霓虹激动地几乎落泪。片子拍的并不难懂,很生活化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些满口脏话狠话,无拘无束的天真少年们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叛逆的成长。

|故事背景
所谓拍电影有时候需要神迹,看电影也是亦然。由于影片时长的关系,看了一半儿,室友便喊我去吃饭。回来的路上,下起了不大不小的一阵雨。夏天的泥土,伴随着潮湿的雨气,味道很好闻,心情也不坏。回来接着看影片的后一半,在看过哈尼横死、雨夜厮杀、少女遇害这一连串的悲惨画面后,霓虹的心情越发沉重了。屋外的雨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变成了暴雨。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一次神奇的观影经历!(想必读者朋友们也会有这样的故事吧,您慢慢回忆···)

|那个全片中最黑暗的雨夜
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年间,霓虹一部一部的看完您的所有作品,也买来几乎所有与您相关的影评和访谈集,已然成为了您的铁杆影迷。从您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社会责任感。在您的电影序列中,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都市生活的作品命题之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独特而又伟大的作品。与侯孝贤导演一样,您也喜欢将童年的某些真实经历拍成影像。但很明显《牯岭街》(下文均以此省略片名)是您写给父辈们的一封书信,或者就像本片的英文译名“ A Brighter Summer Day”那样,是一首情感充沛的怀旧曲!(编者按:关于杨德昌的电影书籍,推荐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杨德昌的电影世界》,【法】让-米歇尔·付东著;商务印书馆出版,《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实》,王昀燕著)

|那时的孩子,深受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
《导演创作完全手册》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拉毕格曾经说过,“进行任何分析前,先将整部影片连续的看完,至少两遍。”这句话深深的影响了霓虹的影评创作。只是这一次,杨导您的《牯岭街》让我们等待的时间真的好久,就如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中场休息。幸运的是,这十年,我通过不断地学习,终于可以在看完您的作品后跟别人聊聊观影体会,谈谈看您的电影需要注意哪些要素与细节,才不至于遗漏掉您仿佛天才般的伏笔与设计。

|导演与两位年轻的主演
这次的修复版,相较之前的版本而言,它在画质上的修缮,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欣赏您电影中的明暗之美,空间之美以及色彩之美!借此机会,霓虹谈谈从以下四个角度去欣赏这部影片(甚至有的时候可以扩展为您的一系列作品)的一点心得体会!
群像艺术
《牯岭街》之所以被称作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其主要原因就是它不仅仅要叙述一则引发震动与反思的社会新闻,更深层次的地方在于,它通过“家庭—学校—社会”这个复杂又残酷的生活背景,一步步的将各色人等的善恶美丑浮世绘一般的呈现出来,直逼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线。看您的作品,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而又充满未知性。



|父母兄弟姐妹构成这个彼此疏离冷漠的大家庭


|“小猫王”(上图左一)和“飞机”(上图中)这一对儿,是小四在校园中的死党

|伪善的训导处主任,他是最终悲剧的重要推手

|“217”帮的活动中心台球室,在这里小四儿的哥哥受尽了欺辱
群像的成功塑造,使得这部影片更加精彩好看。它最终完整地,并且循序渐进地将外部环境对一个幼小心灵的冲击与毁灭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回过头我们再看在您的很多作品中,都喜欢罗致众生相,这无形中拓展了批判讽刺的空间,笔法更加游刃有余。

《独立时代》中漫画式的人物画像

|《麻将》中也有一个由叛逆青年组成的四人小帮派,他们各怀心事

|《一一》中每一个角色都有解决不了的困惑
前后呼应
看您的作品有时候需要非常的留心,每一个重要的情节或场景前后都会又重复出现。当类似的画面或者对话重现的时刻,很可能故事要朝着另外一个我们所不期望看到的方向发展了。这里面深藏的宿命感与无奈总带有一定的悲观主义色彩。比如小四儿父子两次回家路上的长谈(父亲对社会以及教育体制的绝望),


剧组拍片儿现场(第一次是小明与小四儿同时出现,第二次只有小四儿与导演交谈,小四儿最后与导演的对话颇有深意),


小明和小四一起渡过的美好时光(第一次仅仅是小四儿陪伴腿部受伤的小明闯入“217”帮的地界,第二次两人促膝长谈稍稍提到了模糊的未来),


以及片头与片尾广播中女声读出的录取名单(毫无情感的声音显得有些刺耳)。比比皆是的前后呼应,生活仿佛一个莫比乌斯巨环,人类渺小而又苟且的存活在其间!
明暗交替
杨导,许多著述都在研究您影片中的空间设置与剧情发展的对应关系。这一次的修复版,霓虹惊喜的发现,您对照明(摄影布光)的利用也堪称精彩!明与灭之间,把人物心理及处境细思恐极的表现出来,有好多神来之笔!比如山东台球室随时因为停电而可能灭掉的灯光,为雨夜的复仇埋下深深的伏笔。您在这里借鉴了侦探片的拍摄手法,营造出一个令人深感压抑与恐惧的惊悚氛围,将 “小公园”帮与“217”帮的势不两立,用黑暗中的鲜血来泼洒呈现。

|这里有时候也会异常宁静


|“217”头目山东其实是一个胆小怕死而又卑鄙残忍的角色,他有时会像潜伏在黑暗中的豹子,借助掩护,暗下毒手。


|黑暗中仅有的一丝光亮,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


另外,小四儿的那个逼仄的栖身之所(壁橱)里手电筒的微光,以及他尾随杂货店老板本想偷袭却意外救了对方性命的情节。这两场戏的灯光布置都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暴力的因子在慢慢积累,压得小四儿和观众都喘不过气来。
女性视点
《牯岭街》很有趣的一点,是当你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如果能够将目光聚焦在杨静怡饰演的小明身上,便不难看出从两性相反的角度出发看待情感问题,一定会得出不同答案的现实·。女性期望获得的安全感始终在小明对伴侣的选择过程中如影随形。下面,就让我们把这些小朋友们都喊出来吧!

|小明的男友—“小公园”帮的头头哈尼。英俊,孤独,高傲,如同詹姆斯·迪恩般的少年

|“滑头”—哈尼逃亡时“小公园”帮的实际领袖,凶狠,暴戾。与小明的关系更像是强行占有。

|小虎—篮球社的帅哥一枚,暗恋小明,有自己的兄弟帮

|小医生—对于小明来说,他更像是一名兄长,但仍然带有成年人的偏见,无法沟通。

|天真善良的小四

|小马—仗势欺人,飞扬跋扈的花花公子,压倒小四儿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合小明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母亲长期生病,寄人篱下),我们不难理解在变与不变的矛盾中,小四儿和小明最终必然走向相互毁灭的结局!




我们再看您的其它影片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您都会在作品中不自觉的采用女性视角去观察世界。

|《青梅竹马》中的阿贞(蔡琴饰)

|《独立时代》中的琪琪(陈湘琪饰)和Molly(倪淑君饰)

|《海滩的一天》中的林佳莉(张艾嘉饰)

|《恐怖分子》中的周郁芬(繆骞人饰)
这也许可以归纳为您非常懂得异性心理(悲伤与喜悦)的缘故。或许,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和分析问题,这世界会更加和谐一些吧!

杨导,《牯岭街》真的就像一本大书,怎么看也看不完,看不够。可能下一次看的时候又会有更多新的感悟与发现。电影的原貌的确是在一遍又一遍的解读中,被还原的!
此致
敬礼
永远的杨迷 法国新浪潮
2016年4月20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