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小札丨2021年的六月 我读了什么
哈啰阿大家,虽然七月都快过完了,um……六月份我一共读了5本书。

1// 散文类
极适合用来消弭夏夜时光的闲散读物。

拿到手都不由惊呼新经典出品的精装版《山之四季》太美了,太美了。
吹着空调,盖好被子,读到 「我住在日本北方岩手县的山中,大概从十一月起就可以看到雪花纷飞」这样的句子,便不自觉沉溺在不尽的酩酊之中。大雪弥漫,世界岑寂,耳朵里只有薪柴燃烧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响声,以及水壶里水烧开时隐隐约约的沸腾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小动物们的脚印,高村光太郎在大自然中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如此的优雅、至情至性。

这匆匆而过的三百六十五天的真意总能被一些“微小的快乐”感染着,遣词造句皆是山居生活的浸润。但了解完写作背景才知道,高村光太郎离开东京的原因是在二战之中,他的妻子去世了,他陷入了悲伤之中,因为受到战争的鼓动,写了很多赞扬战争的诗。战争结束后,他突然醒悟,觉得从前自己的干了很多无法面对自己的事情。于是他决定以赎罪的方式,主动搬离了东京来到东北的深山里生活。在这里他感受了山里一年四季的变化,也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才得以重新创作。
初春的山花烂漫、山村的住民淳朴、作者自己亲身体验了垦田和种菜,在大雨的日子和朋友一起和冰镇啤酒,也观察活泼开朗的孩童嬉戏。字里行间毫无丝丝的矫揉造作,读者身处这种阅读氛围之中,犹如行走在森林,能感受到四季流转的某一种气息,那种不仅仅是远离喧嚣尘世的闲适,仿佛要同自然合一。
新版增加了插画,内封画风也极为清新,总之非常推荐。
2// 漫画、绘本类

看完这本女性主义的漫画,不禁令我肃然起敬,是女性的那种power恒久而绵长的感受是特别而饱含温柔的震荡。
所以伟大的女性是否都有着雌雄同体的气质呢?
作者是来自巴黎的Pénélope Bagieu,是斯纳获奖得主中初次出现的一位法国女漫画家。她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为小说绘制封面,做广告设计,绘制她的漫画主角约瑟芬的系列故事,甚至画笔下的女士内衣都被设计为成品。
原作名《Culottées》,法语中 “裙裤”是指穿着内裤的(女性),那些大胆,厚脸皮的人,Culottées以前的意思是马裤,专指男人穿的马裤,漫画的副标题则是“只做自己想做的女人”。



Pénélope借由生动的故事,描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女性肖像:姆明之母、自闭症学者、发明wifi的女演员、变性人、女皇帝...... 30位自由的女性,演绎30段率性而为的人生。精心取材的真实事件,对女性生活的多视角探究与思考,把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切肉身同脑内虚幻的想象重叠、交错。

画风也同样很“法式”,一股古灵精怪的俏皮劲儿真是绝了。细细阅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观看)可以捕捉许许多多的可爱小元素和人物的“高光时刻”,跨页彩图更是绝美,shock到我了,如此亲切、鲜活、热烈。

在旷日持久的缠斗中,总有人在负重前行,不懈努力。她们以无可否认亦无可比拟的生命烈度燃烧出女武神的声音,平权不是为了得到,而是为了消除差别。
不打满分对不起这些妇女先驱们,谢谢她们为我们做的一切。
这是一本写给妈妈的书,也与阿茨海默症相关。不得不说乐府文化出品永远都是温暖中又蓄满了力量。

三姐妹从小生长在湖南,长大以后,老大清雅留在家乡,老二亦邻在广东画画,老三小菀在北京跳舞。母亲在父亲离世后日趋病重,常常处在懵懂混沌之中,生命中很多重要的记忆似乎都从她头脑中被删除了,为了重新唤醒“困在时间里的妈妈”消逝的记忆,作者亦邻就用多彩的绘画和生动的文字,详细记录了三姐妹在送别父亲之后,合力照料母亲的种种故事。
阿茨海默症是一种很残忍的病症,这位插画师笔下的母亲与“我们”的故事也是如此的真切动人。母亲病情发展的初期,其实姐妹三人对母亲因为阿兹海默症引起的一系列身体的恶性病变是不理解的,也伴随着失望甚至难以接受。在母亲的面前,她试图捻慢时间的齿轮,把母亲所有的老年行为细节,包括病症中的情绪变化,令人开心的或是不体面的行为一一展现,背后实际上能够让读者感受更多的,实际是照顾年迈的失智病人需要承担的巨大的压力疲惫。就,怎么说呢,想到也许自己的父母或是自己未来某一天也可能遭遇这样那样的病症痛苦,用书里的话说就是「每个人在人生的尽头,都不得不将出生以来习得的所有能力一一交还」,不管是来自身体还是心理的,读起来挺让人难过的。


书的装帧手感也特别好,拿在手里反复地摩挲,书封精致又不失生活意趣,书里插画的风格也是“任意切换”:水墨画、水彩画、简笔画、漫画、连环画……是相当有看头的,很有意思,对于我这种绘画小白来讲更是一种打心眼儿里的羡慕,想要感慨一万次会画画的人真的好厉害。
3// 小说类
还记得18年我在《山茶文具店》的读书报告里是这样写的:「总之,去用心的生活,去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能和喜欢的朋友和亲人在一起真是太好了。」

读小川糸的书就是就这样,好似「在清风徐来的清晨品茶赏花」,缓慢而温情。她的作品封面都非常“瑞士卷”(绵软香甜贼好吃)kk,是在书店偶然一瞥都想立马带回家的那种。
开一家自己的餐厅是怎样的体验呢?一天只接待一位客人并为他们做出一道道契合心境又富有能量的料理,来就餐的每位食客像开盲盒似地解锁和享用着……
这本《蜗牛食堂》也是小川糸的代表作,小说女主人公伦子是一位拥有魔法般能力的料理高手,只要一看到客人的脸,就能知道这个人喜欢红茶还是咖啡。在城市辛苦打拼多年的伦子,被印度男友欺骗并悉数卷走所有积蓄,才无奈回到母亲所在家乡——奶子山“乳沟处”的山村。
书中有种种的对照关系都十分有看头,“生与死”、“母与女儿”、“自我与他人”, 一直与伦子过着完全相反人生的母亲、得了厌食症奄奄一息的兔子、被阿根廷籍老婆抛弃了的熊桑、希望与暗恋对象两情相悦的女孩桃子等等。
伦子饲养宠物猪爱玛仕兴许是全书最幸福也是最悲惨的角色,幸福的是他凡是用餐必定要吃自然食材制作的高档食物,还有专用沙发,享受家庭成员般的好待遇,不幸大概也源自它只是一头荷兰猪。关于爱玛仕比较长篇幅的书写也成为了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这里就不过多剧透了。总之故事发展到这里给我的阅读感受很奇妙,是一次含情脉脉的在料理台边的宰杀,是一场命运中注定迎来的和解,是那些吃进肚子里的总有一部分汇转化成让自己生长和生存下去的力量。

很多时候,爱,通过食物来表达,最为直接和有力。小时候,大人对你好,就是给你买好吃的。其实长大了,也是一样,那些为你买好吃的、做好吃的、记得你喜欢吃什么的人,心底里总是留存着对你的美好感情的。
引用一句作者说的吧,「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大,只要你想,哪里都可以去。如果想吃河马肉,就飞一趟坦桑尼亚或什么地方吧!」
4// 纪实类
打卡今年的第一本译文纪实系列!

不得不说,涉及日本作家的选题都十分丧气,参照之前的“NHK三部曲”(建议配套食用!)还有《不平等的尸体》、《看护杀人》这几本。以日本社会群体的生活为依托,内心世界的崩塌与惨烈现状的真实映照,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无一不诉说着人们无声的苦痛与悲哀。
于死亡之中也见证了生的无奈。
你们了解过安乐死吗?
书里有一句患者的临终遗言让我印象深刻,他说「现在我还可以走路,喝东西,独自外出旅行,以及结束自己人生。」
安乐死,英文Euthanasia,源自希腊语,意思是“好的死亡”。它的反义词,不是“痛苦生”,而是“痛苦死”。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对身患绝症、没有治愈希望的人,更是如此。但,人们可以选择死的时间和方式。

这一本《安乐死现场》的讨论点大概是既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能否决定自己的死亡呢,「安乐死」是否能被看作是一种「世界上最幸福的死法」?作者没有答案,他想把做最终判断的权利交给读者。
记者宫下洋一不是法律工作者也不是医疗从业人员,怀着对安乐死的一知半解,历时两年,辗转六国,进行了一场颠覆生死观的采访之旅:从西方到东方,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聆听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其实各国法律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被执行安乐死的患者本人的想法其实也是千差万别,不管是哭天抢地还是坦然地面对死亡,年轻人的案例也令人唏嘘,作者的笔触相当冷静。
安乐死分为主动安乐死(医生投药使患者死亡)、协助自杀(医生开药患者自己结束生命)、被动安乐死(延缓或终止治疗导致患者的最终死亡)、临终镇静(给终末期患者投用缓和疗护的药物,通过降低意识减轻痛苦并且不再补氧补水导致生命缩短,让其死亡)。比利时的《安乐死法》里关于其条件有这样一句,“被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所折磨”,例如有研究表明选择安乐死的患者往往具有4W倾向,白人、富有、焦虑、高学历并且没有子女或者家庭关系冷淡。往往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作者从不同层面剖析安乐死,同时也提到日本人作为亚洲人被传统生死观念支配而产生的观念冲击和颠覆。众所周知,亚洲人的家庭观念相当浓厚,人们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观念、最讲究亲情的种族之一,并且深深地为之自豪。所以受到家庭观和集体意识的潜意识的驱使,可能也包括读者本身,宫下洋一开始也并不能够完全理解为什么他们可以在有儿有女的情况下决定离去,甚至开生日party在亲友的见证下被注射药剂……
最丧的是,读完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根本不配安乐死。
感谢阅读
也欢迎给我留言说说你最近读到什么喜欢的书呀
我们下期再见!
毒妇脸少女心。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小札丨2025年的三月 我读了什么 (32人喜欢)
- 小札丨2025年的二月 我读了什么 (31人喜欢)
- 好物丨没更新的日子也有歹毒地消费啦。 (76人喜欢)
- 小札丨2025年的一月 我读了什么 (61人喜欢)
- 白天搬砖 夜里读诗丨我的2024年阅读 (9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